高保费并非高保额 如何用保险以小博大
发布日期: 2013.06.06
导读: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时候会对保险产生一定的误区:例如保费高保额就高、储蓄型保险效果好等。针对这些问题,保险专家一一来进行了解答,共同揭开保险保障的面纱,教各位消费者如何利用保险以小博大。
每年缴5万元甚至10万元的保费,是不是就意味着保障很高?如果购买的是储蓄型保险,答案就是否定的!不要以为签了单就可以等着拿钱了,搞清楚下面这些问题,你才会用保险以小博大。
有时候保险是买了,但保障却漏洞百出。忽视保险知识,会让你空有保障意识,却得不到保险的“好处”,等要理赔时才发现,一切都晚了。
高保费可能买不来高保障
有人喜欢简单地用每年交的保费来比较保障的多少,以为保费越高,保障也就越高。
李先生今年35岁,不久前买了房子,一下就欠了银行一百多万元的贷款。李先生心想,幸亏自己有保障意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早就为自己买了保险,每年缴2 万多元保费,一共交20年,加在一起有40多万元,这么多的保费,保障个房贷应该一点儿问题没有吧?结果,李先生算来算去,发现如果身故,这款保险只能赔付75万元,回想当初业务员口口声声说的“高保障”, 李先生甚至怀疑自己搞错了。
其实,李先生没有注意到,自己买的这款保险是典型的储蓄型保险,并不适合针对身故风险的保障。白白交这么多的保费,对他身故后家里的保障根本派不上多大用场。
所谓储蓄型保险,正式名称一般叫作“xx两全保险”,或者“xx终身保险”,名字后面往往还有个括号,以“(分红型)”最为普遍。一款保险产品的保费,一般由风险保费和储蓄保费构成,消费型的保险,如意外险和定期寿险一般只有风险保费,基本没有现金价值。而储蓄型保险的主要保费则是由储蓄保费构成的,至于具有杠杆效应的风险保费则占比较少。
无论定期型、终身型、分期返还型,还是期满一次性返还型,这类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投保人如果不死,拿到手的生存金基本就是所交保费扣除风险保费和其他费用之后,通过保险公司经营,最终连同本金和收益加在一起的钱。至于身故赔偿金,在一些纯储蓄型的产品中,与生存金相比往往只多出1%~5%,可见身故保障占比极低,基本只有储蓄功能。
除了分红险以外,万能险也属于一种储蓄型保险,一般会有个很低的保底收益,最终收益看账户投资情况。与万能险类似的还有投连险,它基本属于投资型保险。这些保险最终体现的价值依然是长期的理财收益,一般情况下风险保障部分都会设置成很低的水平。
由于扣费机制与分红险不同,万能险一般需要较多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储蓄功能,比如在交费前5年中,大部分万能险年交6000元保费以内的部分扣费比例最大,6000元以上扣费的比例才会很小。至于风险保障部分则可以调整,但对应的保费采用的是自然费率,会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同样的风险保额,由于年龄不同,保费可能相差数十倍。因此,万能险同样不是解决保障的最好选择。
储蓄型保险可能还不如储蓄
储蓄型保险在财务规划上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可以实现强制储蓄,同时回报的稳定性很高,在长期持有之后可以体现时间与复利的价值,一般用来解决养老金和教育金,是纯防御型的理财方式,目的是保证一笔将来一定会用的钱,防范的是“人活着钱没了”这类风险,而不是为了身故保障。因此,储蓄型保险在家庭保障计划中的优先级别应该排在意外险、定期寿险和健康保险之后。
有很多人存在这样的想法:既然叫储蓄型保险,那么能不能指望它赚钱呢?现实告诉你,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众所周知,保监会规定传统寿险的保单预定利率不得超过年复利的2.5%,对于保险的回报来说,合同中承诺给付的部分不会高于这个水平。而保险的分红部分是不确定的,同一份产品的计划书中,预期收益的“高档”和“低档”分红水平相差近10倍,以现实情况来看,保险产品的分红水平还很难令人满意。
无论分红的实际水平如何,各类储蓄保险往往只有持有时间超过20年以上时才会体现出积累与复利的效果。如果投保10年内退保,退的只是“现金价值”,加上“已有回报”,仍可能比不过本金,这使得储蓄型保险一旦购买,便意味着长时间的资金冻结。
缺乏灵活性的解决方法其实不难,就是明确投保的目的是为了长远未来的某一人生目的,比如养老或准备子女教育金,同时控制保费的支出,从而不影响家庭的其他财务计划,比如短期内有大额度的家庭开支或者家庭收入本来就不稳定的情况下,应该慎重选择储蓄型保险。
终身险未必保一生
今年55岁的王阿姨,1998年为自己和丈夫买了同一款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王阿姨的重疾保额是4万元,身故额外赔付2万元,共6万元;丈夫的重疾保额为6万元,身故额外赔付3万元。两人每年的保费一共3700元,交费期限20年,总共7.4万元。
王阿姨和丈夫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每年3700元的保费在15年前并不算少,自己4万元、丈夫6万元的重疾保额在当时来看也够用了。可如今医疗费大涨,得场大病少则花费十几万元,多则花费几十万元,王阿姨和丈夫的那点儿保额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了。王阿姨想不通:想当初买保险时并没吝啬,怎么到现在保障效果却缩水严重?
长期持有保险必然要面对通胀问题,当通胀严重时,原先设想的终身保障效果将变得非常鸡肋,即使有分红的终身寿险也难逃此劫。
定期寿险,一种早就被遗忘的保险,效果其实可以好得出奇。
消费型定期寿险和定期储蓄型保险相比,主要的区别就是保死不保活。对于一个30岁男性来说,同样是10万元的身故保额20年交费,某款分红型终身寿险的年交保费为3050元,交费总数为6.1万元,同一家公司的一款定期寿险,保障期限30年,可保障到60岁的年交保费只有460元,总共交费9200元,保费相差近7倍。显然,针对解决身故风险,尤其是60岁之前家庭责任最重时的保障,定期寿险投入的成本要小得多,在财务规划上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定期寿险在国内没什么竞争力,是因为人们总觉得如果在保障期内没发生风险,保费就打水漂了,实在是不划算,而能返还保费的产品更容易被人接受。同时,人们追求“终身保障”,感觉60岁之后这份保障没了就会缺乏安全感。这种现象不止在国内发生,亚洲很多国家的保险市场都有类似的情况。事实上,储蓄型保险的额外风险保障部分依然“消费”掉了相对应的保费,只是用保险收益弥补了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却让人感觉是“白送了”保障一样。
对于李先生来说,定期寿险是解决万一身故之后谁来还房贷这一问题的最好选择。这里同样可以作个比较:100万元的房贷要还款20年,20年后这一风险将不复存在,使用保障期限20年的定期寿险20年交费,100万元的保额,年交保费为3900元,总共7.8万元;而同一公司的100万元保额的终身寿险交费 20年,每年的保费是3.4万元,总共68万元。
由此可见,针对保障问题,定期寿险更胜一筹,更适合收入一般的家庭,但无法终身提供保障;而终身寿险的意义是以解决养老金等储蓄问题为主,如果只靠它来获得保障,成本或许太高。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保险时需要明确自己看重的是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保障。尤其是储蓄型保险在家庭保障计划中的优先级别应该排在意外险、定期寿险和健康保险之后。
新一站向您推荐
- 旅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二
- 3天低至2.9元,意外住院等多项补贴,20万意外保...
- 1周岁-69周岁;适合于境内旅游、在景区参加高风险运动人士
- 查看详情 ¥2.90 起
- 新一站“逍遥游”境内旅游保险
- 可保本市出行,每天1元
- 1周岁-85周岁;境内出游人士
- 查看详情 ¥1.00
热门产品
-
成人
-
少儿
-
老人
-
财富
-
旅行
-
交通
-
-
君龙人寿超级玛丽12号重疾险
同种重疾二次赔,覆盖185种疾病,创新肺癌关爱金 -
华贵大麦甜蜜家2024定期寿险(互联网专属)
最高4倍基本保额,夫妻共保,一张保单双重守护 -
长相安长期医疗险(20年保证续保)—个人版
保证续保20年,含重疾住院津贴,可选少儿门急诊保障 -
e享护-医享无忧百万医疗险(20年期)-个人版
20年保证续保,不限社保范围,可选院外特药责任 -
小蜜蜂5号综合意外险尊享版
100万意外保障,不限社保0免赔,住院津贴最高150元/天 -
华贵大麦2024定期寿险(互联网专属)
最高可选400万一次性赔付,家庭支柱必备,可选交通意外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