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人情外衣下应看到保险实情

2012-05-182次浏览
小新客服
很多人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人情保单,出险后发现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专家提醒,消费者在投保前需从四个方面考量保险代理人,谨慎投保。

案例

刘先生在朋友推荐的某汽车销售公司买了一台新款三厢车。上保险时,朋友要刘先生的车保险也放在他们店里办,并保证比其他车主优惠200元。碍于面子,刘先生交代第三者责任险一定要投保50万元保额并缴清保费后,便匆匆离开了。

2个月后,刘先生在跑长途的过程中,由于疲劳过度而酿成一起车祸,被判赔偿受害者15万元。在刘先生联系索赔事宜时,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明确告诉他只能赔5万元,因为他的第三者责任险只保了5万元。

""怎么可能?""刘先生一听惊呆了,马上找朋友问个明白,但朋友电话早已停机,人也早无踪影。又找保险公司理论,保险公司说他们在该店根本没设任何代办点。

分析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刘先生一样,碍于情面来选择保险代理人,从而把险情当作了人情,这样的选择方式往往会导致很多隐患。由于抱着""熟人办事我放心""的心理,马马虎虎决定投保,连重要的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也未了解,因而很统一被一些""黑代理""从中做手脚,一旦出现问题,再好的朋友也肯能会反目成仇。

鉴于投保行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长期寿险影响更加重大,因而投保人在选择代理时应慎之又慎。目前,我国保险代理人有3种:一为保险代理公司,专门从事保险代理业务;二为银行或汽车经销商等单位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是在从事自身主营业务(比如办理银行业务或销售汽车业务)的同时,代办保险业务;三是保险营销员,是根据保险人委托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个人。

如何在数量众多的保险代理中选择合适的,保险消费者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标准来考量各个保险代理人。

是否合法

我国《保险法》第128条规定""保险代理人根据保险人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行为,由保险人承担责任""。因此,选择合法的保险代理人是投保人保护自身利益的基本前提。对于保险代理公司和银行等兼业代理机构来说,要看它们是否有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保险专业或兼业代理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代理的险种范围有哪些。如果是保险营销员,就应先查看其是否持有《保险营销员展业证书》,必要时可以向保险公司查询核实,以防遇上""黑代理""。

是否专业

专业水平高的保险代理人,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介绍保险条款的各项内容,熟练地解答投保人各种疑虑,并能根据投保人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保险计划。如果保险代理人水平有限,对保险条款的功能解释不清时,就会影响投保人对这些功能的利用,使其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服务是否优良

一个服务优良的保险代理人,会与投保人保持紧密联系,不但能及时将心保险产品和保费续缴等信息告知客户,而且还能对投保人的要求及时响应,协助投保人做好保单的变更及理赔。不同类型的保险代理人往往存在不同的服务特色。保险公司以专业人员的集体技能和力量来为消费者提供咨询、风险判断、策划保险计划书等整套保险服务;银行或汽车经销商等兼业代理则以银行服务或销售修理服务与保险服务一体化,延伸服务范围;而保险营销员则以机动灵活的上门服务见长。

是否可靠

投保人应和代理人保持长时间联系和接触,并通过该代理人的既有客户来了解其品性,看他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具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即便是朋友或熟人,也不要盲目信任,因为利益的驱动有时会使他言不由衷,为日后理赔埋下隐患。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一些优秀代理人的信息,比如金牌营销员等。

同时具备了上述4个条件的代理人,才能让投保人消除后顾之忧,安心购买自己所需的保险产品。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