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引发了人们对人口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的热议。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年轻人更倾向于送外卖而非去工厂,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是否能持续?”然而,面对这个“灵魂拷问”,我们或许无需过于悲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了141178万人,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据首先提醒我们,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众多的人口,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尽管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迅速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这样的大国而言尤为重要。早在1957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在其著作《新人口论》中就提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人口数量,还需要关注人口质量。这为解决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人口挑战提供了指导思路。换言之,制造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时,需要有能力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并激活为人心红利,以巩固我国制造业成果并提升国际竞争力,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在发生改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从资源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也逐渐从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向扩大内需转变;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也从被动变为主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自然也在随之变化:人力密集型企业与自动化智能化企业共存;小批量快速响应、定制化、个性化生产成为新趋势;服务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即使不跨国,也需要面对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将制造业与其他行业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对待,而是应该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角度看待制造业,并考虑产业融合的趋势,同时将制造业置于其与服务业、消费者等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来考虑。这样一来,人口质量稳步提升的现实意义就显现出来,激活人才红利的基础已经奠定。
数据显示,我国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较10年前增加1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已从8930人上升至15467人;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增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降至2.67%。受教育的人才不仅仅只是成为工程师或工匠对制造业发展有益。对于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来说,他们可以从事科技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外交、国际关系判断、品牌管理、运输配送、售后服务等工作,为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例如,互联网科技人才可以设计柔性生产线以满足用户的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又如,带货网红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和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推动产品销售,同时提升产品知名度。激活人心的红利意味着,企业在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自身转型升级面临挑战时,需要凝聚内部共识,提高员工的爱国和爱岗使命感,增强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例如,企业可以抓住建党100周年的机遇,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激发员工内心的奋斗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只有拥有这样的员工队伍,企业才能凝聚力量,为强国复兴攻坚克难,集中精力提升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宣传等方面打造品牌,增强用户忠诚度,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政府应致力于提高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扩大中产阶级,不断释放并扩大内需的潜力。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为“世界工厂”,不仅得益于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如今,新形势要求我们在确保劳动密集型企业拥有稳定劳动力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和人心红利转化,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