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保没钱误传背后是老百姓的担心
发布日期: 2012.05.21
导读:前一段时间盛传北京医保基金没有结余,后来被证实是是误传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老百姓对于救命钱的担心,要接触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首先是要做到缓解医保焦虑回应质疑、公开收支状况,其次就是要改革支付方式,做到真正为老百姓肩负,例如:要从医院方面改善医省收入体制等严格管理改革。
“北京医保没钱了”被证明是误传;传言的背后,是人们的担心用好管好百姓的救命钱
缓解公众的“医保焦虑”,除了及时回应质疑,公开收支状况,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支付方式改革
“北京医保没钱了”,这一传言很快得到澄清。
上周,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表示,今年1至9月份,北京市医保基金结余8.1亿元。同时,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近200亿元,不存在没钱之说。
传言的背后,是人们的担心。医保基金的钱,花在哪了?怎么花的?花得是否合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恐怕是个常态。毕竟,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保的盘子越做越大。全国基本医保的覆盖人数达到12.8亿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年人均补助标准由80元提至200元。患者个人自付比例大幅下降,由2003年的55.9%,降到2009年的38.1%。
我们也要看到,个人自付比例虽然在下降,但离30%以下的合理线尚有一段距离,加之卫生总费用的飞速上涨,公众自付的绝对数额依然较高。缓解公众的“医保焦虑”,除了及时回应质疑、公开收支状况,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支付方式改革。
当前,我国医保的支付方式主要为按项目付费,医院靠药品、检查获取收入,医生开的收费项目越多,医院、医生收入就越高。这种付费方式助长了以药养医的落后机制,导致患者看病费用居高不下。
进行支付方式改革,可探索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并结合当地实际,组合利用支付方式,提高效率。
同时,进行卫生体系的配套分配机制改革,让医生靠绩效获取合理收入,让医保的杠杆发挥出对卫生服务的监管作用,最终让百姓看病少掏钱、花小钱。此外,还应引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严格过程的管理。
按照国际经验,支付方式的改革往往要历经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完成。对我国来说,彻底消除公众“医保焦虑”,恐怕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按照医改方案,医保基金收支情况将定期公布,并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从当前的改革进程来看,有些信号已让人心生温暖,稍待时日,也许焦虑终将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