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之下保险为何缺位 农户抱怨无险可保
发布日期: 2012.06.15
导读:对农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农产品的收成下降,危害了农民的利益。而,农业保险可以给农民的利益带来保障,可是,农民购买了保险对巨灾却无法赔付,有没有对巨灾提供保障的保险呢?
一场雪灾对全省农牧业造成超过20亿元的损失,保险赔付却不到50万元
10月下旬我省举办的首届特色农博会上,带着蝗虫参展的徐中发着实风光了一把。老徐在摊位上油炸蝗虫时,数百人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争相品尝这别具特色的美味。当时老徐盘算着,年底蝗虫上市,怎么也能带来四五十万元收益吧。
谁想到,农博会闭幕仅仅半月之后,老徐的蝗虫遭遇灭顶之灾。11月9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在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北邵村的养殖基地,老徐的4座蝗虫大棚被暴雪全部压塌,同时倒塌的还有2座花卉大棚。两项损失估计在100万元以上。
不仅是徐中发,北邵村50多户种植养殖户的大棚在暴雪中无一幸免。据省农业部门统计,此次暴雪对全省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超过4万个日光温室和大棚、总面积达219万平方米的畜禽圈舍倒塌,410万头(只)畜禽因灾死亡。农、牧业两项经济损失相加超过20亿元。
遗憾的是,在巨灾面前,本应挺身而出帮农民抵御天灾、为政府分忧的保险业,却有力无处使,立案赔付总额不足50万元。鉴于此,山西保险业有识之士呼吁在全省尽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改变目前以财政救济为主导的救灾模式,从而为农民织就一张由保险业、财政及其他力量共同组成的保障之网。
老徐的困惑为何无险可保
12月6日,暴雪已过去近一个月,徐中发仍无法忘记那惨痛的一夜。
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北邵村有50多户种植养殖户。在他们的大棚里,主要栽培着蔬菜、花卉。老徐是惟一一个既栽培花卉、又养殖蝗虫的专业户。
11月9日,暴雪降临的夜里,北邵村人一夜无眠。夜里11时多,徐中发和妻子踩着没膝的积雪,拄着铁锹,心急如焚地赶往村外大棚。徐中发有6个大棚,其中2个栽培花卉,里面多是从南方拉回来的花,另外4个大棚里养殖的是蝗虫,这还是从河北引回的项目。据他说,蝗虫是无公害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市场前景非常好,就等着今年春节上市了。然而,无情的大雪摧毁了这一切。那一夜,徐中发和妻子不停地从大棚上刮雪,浑身湿透,无奈棚多、人少、雪狂,10日凌晨4时多,6个大棚终于在一阵吱吱呀呀的声响中全部倒塌,蝗虫和花卉尽被冻死。
北邵村的其他种植养殖户也在刮雪,一直到凌晨三四时大棚倒塌。女人们在大雪中哭了整整一夜,回家后好几天饭不吃、炕不起。之前为了筹措建设资金,他们不仅花光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和金融部门借款和贷款。用北邵村村长的话说,“全部家当都押进去了,这些大棚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在这场暴雪中,北邵村种植养殖户损失最小的超过3万元,平均损失则超过10万元。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这是包括徐中发在内所有受灾农户最为揪心的事情。从全省范围看,这也是关系到保护农户种养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和避免价格出现波动的大事。
面对暴雪对农牧业造成的影响,省政府连日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抗灾救灾工作,并决定通过民政救济、财政补贴、银行放贷等途径,对受灾农民群众进行救助。
一些受灾农户表示,当前恢复生产最缺的是资金。农业保险原本是一个很好的救灾途径,但由于覆盖面太小,面对农业、农民的巨额损失,保险业只能选择旁观。
在接受采访时,晋源区部分受灾农户均表示,曾试图加入农业保险,但不是保险公司没有这项业务,就是嫌风险太高不愿意承保。问了几家保险公司,他们只好放弃了。对此,徐中发有些困惑,“为什么搞农业的会无险可保呢?”
商业保险疏远农民又被农民疏远
农业生产无险可保,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事实,只不过雪灾这个“放大镜”再次将其凸显放大罢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省保险业已经涉足农业保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风险太大,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和开发农业险,使得农业保险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窄。直到今天,除母猪保险、奶牛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以外,省内其他农险产品都在小规模、小范围内徘徊。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是造成上述现状的一大原因。从1984年到2006年,全省保险业共收取农业险保费7284万元,因暴雨、暴风等自然灾害赔款达到7573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04%。就是说,22年里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是只赔不赚。类似的情形今年在新绛县再次出现。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在该县承保蔬菜大棚,在本次雪灾之前,由于其他灾害原因向菜农赔付16万元;雪灾发生后,又要赔付13万元。而该公司收取的保费才11万元。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风险高,保险公司的保费标准会相应提高,这时,由于农民的收入较低,根本负担不起。反过来,如果把保费降低到农民能够接受的标准,保险公司又赔不起。这种两难处境一直困扰着我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从1984年发展到现在,商业性农险仍然是在我省个别地区进行试点。例如,运城开发的小麦收获期火灾保险、苗木保险、烟叶保险等产品。但这些保险的承保面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保险公司设计的都是一些风险较小的保险产品,承保的是雹灾、火灾这些发生概率和发生面积较小的灾害。而实际上,我省最大的农业灾害是旱灾。“农民真正需要保障的不能得到保障,保险业以一种商业化的手段疏远了农民,但因为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同时也被农民疏远。”省农业厅一位人士说。
财政支持多层面化解巨灾风险
在这场暴雪中,商业保险面对巨灾的力不从心也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山西保监局局长慕福明认为,实践证明,传统的商业保险没有能力单独解决巨灾这一难题,农业的特殊风险也决定了完全商业化的运作缺乏可行性。“如果没有一个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巨灾保险体系,农民很难实现旱涝保收的梦想。”
从国际统计数据来看,国外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高达60%至70%。而在我国,虽然自然灾害每年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救灾却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救济。一直以来,政府已习惯在大大小小的灾害面前扮演风险第一承担者。比如这次雪灾发生后,我省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对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等受损严重的农户给予贴息贷款和资金补助。而在建立起巨灾保险体系之后,政府应该是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人保财险山西分公司农险部一位负责人指出,巨灾保险本身无法完全依靠商业化的方式来运作,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据了解,在山西保监局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省正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如果试点得以推行,我省农民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将得到保险保障,由国家补贴部分保费,一旦遇到巨灾,将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从而避免因灾返贫的发生。
但这仅仅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第一步。山西保监局有关人士表示,面对动辄数十亿元甚至成百上千亿元的巨灾损失,仅靠保险公司赔付是不够的,将来应采取“政府补贴,商业运作,赔付封顶”模式。就是说,农民的保费由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在赔付时以一定倍数封顶。比如遇到大的旱灾,如果保险公司赔付额超过了实收保险费的2倍或3倍,超出部分的巨灾损失,应考虑由政府吸纳社会力量,设立巨灾风险基金进行赔偿。这样,既提高了农民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又可以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承担巨灾风险,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新一站向您推荐
- 新一站综合意外险短期计划2
- 实习生、短期工,10万意外保额
- 18周岁-60周岁;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生活的自然人
- 查看详情 ¥16.00 起
- 旅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二
- 3天低至2.9元,意外住院等多项补贴,20万意外保...
- 1周岁-69周岁;适合于境内旅游、在景区参加高风险运动人士
- 查看详情 ¥2.90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