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各种要素、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对管理服务质量、法治化水平、竞争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亟需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颁布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旨在未来5年内打造高质量市场体系,包括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经济发展要素高效配置、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以及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50多项举措。这不仅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继2020年中国发布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文件后的重要政策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在其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基础性工程,也逐渐成为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正朝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不仅是发展阶段的变化,也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格局重塑的内在要求。在这过程中,产权制度和公平竞争是市场有效运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则是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近年在国内自贸区试点、特别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放管服”改革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具有可操作性。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必须认识到,长期以来,国内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这正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新经济业态的崛起,要素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改革中,需要优化传统生产要素配置,同时应对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涌现。因此,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包括利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生产制造端的数字化改革,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生产、物流、金融、基础设施等环节的生产要素,协助制造企业提升效率和价值。此外,还应加强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集中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提升要素价格在市场中的决定作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符合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从国内市场开放的角度看,我国近年已有序开放服务业市场准入,去年更是全面放开外资股比限制,不断深化竞争规则领域的开放合作。未来,我国将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除负面清单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推动制度型开放在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深入。由此可见,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型开放建设相呼应,有助于协同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促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衔接、更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从全球经济治理参与角度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推动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进多边贸易规则谈判,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也是高水平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要实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就必须打造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市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积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支撑,尤其是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对我国原有市场体制的复杂整合,也绝非简单照搬外国经验,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探索和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