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外贸面临着“旺季不旺”的尴尬境况。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仅为0.1%,连续2个月出现下滑,外贸企业普遍感受到了订单不足带来的挑战。外贸增速的急速跌宕引发了市场人士的担忧,外贸行业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是正常回调,还是下行通道的开启呢?
在外贸行业长期发展历程中,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订单流出和产业外迁的现象,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中的地位仍然稳固,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就外贸规模而言,前10个月,我国外贸运行总体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然而,进入11月份以来,外贸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外贸进出口受到压力,加上去年年底高基数影响逐步显现,导致月度增速大幅下滑。综合来看,我国外贸与全球经贸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分析。11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7%,连续2个月低于50%,显示全球制造业仍面临较大收缩压力。全球经济受增长乏力、地缘政治风险、通胀高企等因素困扰,明年预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全球贸易增长动能也将减弱。
尽管全球贸易动能下降,但并不代表没有商机。我国外贸业在市场摔打中不断成长,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灵活应对能力。外贸企业利用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在疫情期间取得了逆势增长。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订单萎缩的情况下,一些细分领域如太阳能及取暖设备、工业激光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出口增长迅速。
高性价比是我国产品畅销海外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消费乏力是客观事实,高性价比成为消费者更加看重的因素,推动国货消费品出口增长。
此外,我国外贸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外贸企业履约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需要强调的是,单月数据的波动不改变外贸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贸应因时而变、顺势而为,通过更深层次更有力度的扩大开放,确保外贸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