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短剧市场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然而,随着短剧的普及,一些老年观众却被困在了消费陷阱中,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例如,85岁的林涵的外婆和65岁的方灿的父亲,为了观看短剧不惜充值数千元甚至数万元,子女们为此苦不堪言,试图退款却无果,只得采取青少年模式等限制措施。(根据10月21日《法治日报》报道)
短剧之所以能够吸引老年观众,是因为它们能够准确捕捉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这些短剧通常以中老年人为主角,讲述他们的爱情、家庭或者社会故事,情节曲折,情感丰富。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短剧平台能够准确了解每位用户的喜好和习惯,然后向他们推送符合口味的视频。
然而,一些短剧平台却利用了老年人网络知识不足、消费识别能力较弱的特点,通过复杂的充值规则和诱导性消费提示,不断从老年观众身上牟利:一些老年人使用手机不熟练,在被宣传“解锁一集仅需0.9元”等信息引导后,很难察觉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设置,导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声称VIP会员可全平台畅游,却在小字里备注“特定剧集除外”;刚付费完毕就被引导到另一个平台……种种“割韭菜”手段层出不穷。此外,一些不良短剧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不惜突破底线,制造荒诞离谱的剧情和人物,甚至可能传播虚假信息,影响老年观众的价值观。
为了防止短剧对老年人的围猎,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短剧市场的规范和管理,打击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短剧平台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付费模式,例如设定消费限制和自动扣费提醒功能,避免老年观众掉入消费陷阱;同时,社会舆论也应更多关注监督引导老年文娱市场,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观看的优质短剧,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社会和家庭也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和陪伴。子女可以定期与老年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网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提高网络消费辨识能力。社区和老年服务机构也可以组织相关网络教育活动,引导老年人健康、理性地观看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