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加强老龄化和通胀压力下寿险业的风险管理

2012-04-283次浏览
小新客服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抓住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的历史机遇,有效防范风险。而人口老龄化和通胀压力将是今后中长期内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时,很多人认为除了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等因素外,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但是,人口红利从来都不是永久性的增长源泉。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这种特殊增长源泉的影响终究要消失殆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口研究专家认为,2015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阶段的转折点,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近期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粮价上涨、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的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通胀成为近期乃至今后一个阶段宏观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寿险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居民收入、人口结构等问题息息相关。置身其中的寿险行业,不能不考虑这些影响行业发展的战略因素。老龄化和通胀压力对寿险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的正面效应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好风险管理,确保整个寿险行业的平稳良性增长。

寿险业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联合国定义“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社会”为老龄社会。按此标准,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数据显示,自1982年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据人口学专家预测,未来的30年内中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预计2030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1.9%,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

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晚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老龄化进程显现出比发达国家速度快、势头猛的特点。西方国家从成年型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大都需要1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由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从1982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5%,到进入老龄化国家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入老龄社会的,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强。中国的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2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这些特点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而人口老龄化也给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

第一,老龄化将使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劳动力资源一直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然而,目前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预计2017年达到顶峰;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预计在2010达到高点后也将逐渐下降。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这一问题露出的端倪。

第二,抚养系数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即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的上升。在1982年,我国的这一系数为1:8,2000年为1:6,预计2025年为1:3。这一比重的上升,加上少年儿童抚养因素,不但会加大社会负担,还会大大提升个人养老问题的压力。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