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常识】专业知识形象决定你的销售高度
发布日期: 2017.09.30
导读:【导读】理赔难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对合同的理解有误,或业务人员没有解释清楚,或投保人没有理解正确,于是就是出现了认知偏差。因此未来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保险从业人员,这样会形成一个三赢的局面,从业者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客户可以得到更专业的配置,行业能够更健康的发展。相比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技巧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导读】在我看来,理赔难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对合同的理解有误,或业务人员没有解释清楚,或投保人没有理解正确,于是就是出现了认知偏差。因此未来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保险从业人员,这样会形成一个三赢的局面,从业者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客户可以得到更专业的配置,行业能够更健康的发展。相比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技巧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真实案例:
22岁的小K中专毕业后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有一天突然在路边看到一个招聘启事,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招聘销售经理,招聘口号是“百万年薪不是梦,受到高收入的吸引,小K随即参加面试及培训,成为一名专职保险代理人。
入职一个月后,一直以电话销售为主要开拓客户的方式,一天终于打了一个没有被立刻挂断的电话,小K兴奋不已,终于有机会推销产品了:“先生您好,我是XX公司的业务经理,公司最新推出了一款理财型保险,是市场收益最高的,每年返还12%,终身领取,如果急需用钱也可以随时拿回本金,可以用于给孩子储备教育金和自己的养老金……”
这是小K今天拨打的第257个电话,终于通过努力和销售技巧打动了客户,成交了入行第一单——保费5万/10年交——不仅达到转正标准,还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赞赏和掌声。
真实案列永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暂且不看别的,我们只看这张保单是否适合客户,是否是一个合理的保险规划。
客户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王先生30岁,年收入30万,孩子刚刚出生,妻子辞去了工作全职带孩子,有一套住房,是贷款购得的,因此有一笔30年期200万的贷款,可见他是这个幸福三口之家的经济支柱,甚至是唯一收入来源。
一家三口只有社保,没有任何商业保险,那么这样一份5万/10年缴费的“理财型保险”是真的适合这个家庭吗?购买保险的一个核心原则是:转嫁自己最不能承担的风险,越承受不了,就越要利用保险转嫁出去,如身故风险、疾病风险等。
从贷款角度看:
风险点在于偿还贷款的30年中,王先生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如身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债务负担,因此他需要一份30年期200万保额的定期寿险作为家庭责任的保障,即使发生巨大风险(身故/残疾),也不会让家庭陷入困境,至少房子不会被银行收回,妻子不至于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去找工作、租房子。
从健康角度看:
风险点在于罹患重大疾病后,家庭的主要收入中断,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还要面临巨大的医疗开支,因此他需要一份150万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生病后5年内不会因为失去收入而陷入困境,还需要100万-200万的医疗报销额度来抵御高额的医疗费用。
推销的“理财型保险”显然并不是这个家庭最需要的,因为这份保单在巨大风险来临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急用钱,只能选择退保或保单质押贷款进行资金周转,损失或者承担额外贷款利率不可避免,因此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不是这个家庭首要考虑的产品。
???????
这样的销售方式和场景,在未来会渐渐消失,因为不再具有竞争力。换句话说,随着信息更加透明,客户也越来越专业,不具备进阶的保险专业知识,已经很难被客户认可,也就是说,客户不会再随随便便下单了。
取而代之的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从客户需求切入,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搭配、设计,有投保需求且饱受推销轰炸的客户也会渐渐转向咨询专业人士,市场在渐渐成熟,未来属于有知识的人,在专业度面前,销售技巧可以忽略不计。
专业的知识形象,决定你的销售高度
分享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意外险投保是要看职业类别的,虽然是非常简单而且本应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很多从业人员确实就是不知道,我们来看一个拒赔的案例。
案例1:
2013年4月24日,李先生经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小王购买了意外险,1个月后李先生在工作中被机器压伤左手拇指、食指致两个手指末节骨折,出院后向某保险公司申请理赔,3天后收到拒赔通知书,原因如下:李先生购买的该公司意外险(意外身故/残疾最高保障100万,保费为380元)只允许1-4类职业投保,而李先生是冲床工人,职业类型为五类,遂拒绝赔付,随后双方对簿公堂。
注:职业类别分为1级至拒保,中间有2、3…6、7等级别,职业风险程度依次升高,如1级职业为:内勤员工、教师等;3级职业为果农、兽医等;拒保职业为:矿工、杂技演员等(不同公司的职业定级大体一致,但会略有不同。)
纠纷在于:业务员没有说明免赔范围,李先生还特意问了工伤是否可以理赔,对方说可以,才决定购买这份保险。
客观分析整个案件,保险公司的拒赔是有原因并且合理的,问题出在销售过程的告知讲解上,如果当时多问一句客户的职业,推荐一款该职业可以投保的意外险,后续的问题就会消失,很多保险纠纷本应在方案设计和规范投保时化解,而不是法庭上。
从以上案例就可以看出,提升专业度,也能最大程度的解决理赔难的问题。
案例2:
2005年,李先生多次接到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的电话,业务员很执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一次,李先生觉得沟通多次,不好意思拒绝,也觉得保险应该有用,就买了一份,但是对于自己买的什么产品,不是很清晰,只知道每年能领一些钱,还有一些保障。
三年后(2008年),李先生因冠心病住进了医院,需要做心脏支架手术,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原来买了一份保险,赶忙拿出保单,打电话给保险公司报案理赔,得到的结果让李先生傻了眼,自己当时买的是每年领钱的理财型年金保险,对于疾病是不予理赔的。
这就是市场中很常见的被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让人痛心不已,拒赔结果对于任何一位持有保单的客户无疑都是晴天霹雳,“保险骗人”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传开,一直发展到今天的。
???????
再比如医疗险:该产品的等待期多久?30天还是90天?该产品是否报销自费药?就医医院有无限制?治疗费是否含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若住院,是否有住院时间限制?合同到期还在医院接受治疗是否可以报销?手术费报销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救护车使用仅含同一城市中的医疗运送,还是可以跨省市医疗救护?等等。
销售医疗险要了解清楚合同细则,知道有什么利益,而不是只知道交多少保费,能报销多少钱这么初级的东西。你的一句“您有社保,报销的费用仅含公费药,建议您选择这款含自费药报销的产品,弥补社保的缺口。”远远比“这款产品每天只需要1块钱”有力量,更能让客户产生信任,甚至依赖。
在我看来,理赔难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对合同的理解有误,或业务人员没讲清楚,或投保人没理解正确,反正就是出现了认知偏差。
未来需要大批专业保险从业人员,这样会形成一个三赢的局面,从业者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客户可以得到更专业的配置,行业能够更健康的发展。相比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技巧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