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将全面发放社保卡
发布日期: 2012.05.21
导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也是市政府重要实事之一,市民持卡就医后,医保报销周期将由过去的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彻底解决个人医疗费报销周期长、负担重的矛盾。正因为如此,社保卡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关注,很多市民都希望能尽早实现持卡就医。
两个月前,社保卡在西城区率先启动试点。时至今日,全市共发放社保卡120万张,开通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有192家,累计接待持卡就医者近50万人次。目前,社保卡正在加速发放。原计划今年一季度启动的东城、崇文、宣武三个区,去年已提前开始。今年一季度,城八区的发卡工作将全面铺开。
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发放速度这么慢,难道它比银行卡还‘难产’?”
小小的一张社保卡,为什么要经过两年多的准备,难度究竟在哪儿?
最困难:医院与医保系统“握手”
曾经历过两次失败,本市的社保卡建设从2007年底第三次着手准备时就格外谨慎,直到去年10月正式启动。两年多的周密准备,经历了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内部测试三个阶段。“所有环节中,最困难的当属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改造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介绍,通过改造医院系统,将原本各自独立的医院系统和医保系统联网,使双方“握手”,才能最终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这也是社保卡推进中的关键。
本市有1700多家医保定点医院,分别隶属于中央、地方、军队等部门。每家都要重新改造信息系统,但由于“先天不足”,缺少统一规划,仅二级以上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商就有100多家,而且“各自为政”,差异巨大。要想统一接入医保系统,难度可想而知。
市医保中心主任徐仁忠介绍说,通过信息系统实现门诊医疗费用实时结算,一方面各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的接口规范,重新改造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保数据库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时对接;另一方面医保和医院信息系统间相对独立,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医院信息系统每月都要随医保系统进行升级,为确保系统安全性,社保卡系统采用双密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保证数据传输存储的安全。因此社保卡的设计建设比银行卡要难得多。
人民医院医保处主任高童回忆:“从2009年1月15日开始,直到10月23日试点启动,医院信息系统改造整整用了九个月。”
最繁琐:持卡前先过三道“关”
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完成后,可向辖区提交申请,但距离社保卡真正面世,还需依次通过三道“关”,即现场验收、真卡测试以及真人真卡测试,全部合格后才有可能正式对外接待持卡就医患者。
第一关,现场验收。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技术验收,包括网络环境、系统硬件环境、系统安全环境验收;业务验收,包括门诊挂号、就医、结算业务流程和上传数据的验收;管理验收,包括对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定、宣传培训等工作的验收。
各大医院的就诊高峰一般都在上午,为了不影响患者正常看病,医保中心的测试人员选在中午、下午等时段,避开人流高峰。记者上周末与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到宣武医院体验了现场验收。原以为拿着社保测试卡,测试从挂号、看病到交费、拿药全过程,一天最少得测试十来家医院。没想到,一家医院就用了近3个小时。
医院现场验收合格后,进入第二关真卡测试。验收内容与第一关相同,不同的是,测试人员此次用的是跟已发卡的企业职工“借”来的真卡,一般每次要“借”十几张。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环境下,测试医院系统能否顺利完成闭环。“具体来说,就是看医院当天能否自动上传医保报销数据,医保中心第二天审核后能否转到社保中心,然后再把垫付资金划拨医院。全部合格后,还要对真卡上已发生的费用全部退费。”徐仁忠解释道。
对二三级医院来说,还有第三道真人真卡测试关。这一关的不同之处是测试人员的身份变了,由区县劳动部门动员已经领卡的市民亲自上阵,现场“找茬”,查找医院可能存在的漏洞。
本市二三级以上医院虽然只有200多家,但门诊量占全部的80%。像这样严格的测试,所有持卡就医医院都必须一一“过关”。
最愁人:人户分离卡被“卡”住
试点启动后,西城区社保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有一家经贸公司的3名退休职工在此次发放范围,但该公司已经停止经营,电话成了空号,注册地址变更。“怎么办呢?”工作人员不甘心放弃,从几千张社保登记证中找到这三名退休职工,再通过医保库终于查到他们的联系电话,直至找到本人。
由于涉及人数众多,社保卡从信息采集、比对到发放,都面临很大难度。上月初统计,60万张卡发到职工个人手里约20多万张。据了解,1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全市总量的八成。“虽然人数并不算多,但这部分参保人员社保卡的发放最让人发愁。”市社保中心副主任袁建设说,大型企业可事先联系,由社保中心尽量送卡上门;而如果“卡”在参保单位尚未下发时,就只能提醒参保人员主动联系单位索要社保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