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节水增效措施助力粮食生产

2024-06-13421次浏览
小新客服
河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位于中国最大地下水“漏斗区”,近年来在平衡水粮矛盾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河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位于中国最大地下水“漏斗区”,近年来在平衡水粮矛盾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通过选种育种、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建设、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着力推进,河北省持续提升节水增效能力。尽管河北省连续11年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但人均水资源量却仅为300多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河北省约75%的地下水被用于农业灌溉,因此存在着明显的水粮矛盾。

在河北省,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已经将节水性状列为小麦品种审定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例如,在辛集市马兰农场展示区,一种名为“马兰1号”的小麦,具有出色的节水特性:地面生长高度达到68厘米,而地下根系却可以延伸到250多厘米深。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进考指出,小麦根系越深,就能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从而减少浇水次数。相比于普通小麦品种,“马兰1号”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少浇水1至2次,每亩节水量可达50立方米以上。此外,“马兰1号”不仅节水,产量也表现出色,其2023年最高亩产达到了838.8公斤,持续保持着河北省小麦高产的纪录。

灌溉方式对农业用水量影响重大。相对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喷灌、滴灌、浅埋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效果更为明显。在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东胡堡村,种植大户武学岭表示,滴灌不仅可以节水,还能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使得用水量减少了一半。同时,河北省通过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统筹利用长江水、黄河水以及当地地表水,以替代农业灌溉中使用的地下水。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河湖、沟渠、坑塘互联互通、水源互引互济的水系格局。

智慧农业也在河北省推广,助力农业节水增效。河北栖联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在100余亩农田中建设了50个智能传感器,依托物联网、5G等技术实现常态化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病虫害等信息,并进行相应分析。公司总经理慕宇表示,通过精准灌溉方式,相比于传统喷灌、滴灌可以至少节水10%,同时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河北省的农业节水增效措施不仅有助于应对水资源紧缺的挑战,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