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共建“一带一路”

2020-08-21350次浏览
小新客服
最近,针对“一带一路”出现了新的谣言和杂音

最近,针对“一带一路”出现了新的谣言和杂音。与“债务陷阱论”不同的是,这次的流言除了受到疫情、反全球化思潮、以及“去中国化”阴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人误解了“双循环”的概念,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割裂对立起来,导致一些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已式微、停止。然而,这些论调经不起推敲,从多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节奏并没有被打乱。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每年全国两会、地方两会的关键词。即使在当前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提及了“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一带一路”被写入党章,这意味着该倡议将持续下去,直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现。这为目前全球化受挫的情况注入一剂强心剂,也是对那些动摇“一带一路”建设决心的最好回应。  

“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最初覆盖65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到2020年1月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地区以及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通过加快中资企业走出国门,中资企业承建的医院、桥梁、住房、工厂、农场等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许多项目受到东道国元首和民众的好评。  

“一带一路”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五通”之路,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再到“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再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再次丰富了“一带一路”的内涵。他表示,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不应忽视,“一带一路”也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平台。我国提出尽快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带一路”自然有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循环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将中西部地区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促进了东西部更加均衡和充分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国际循环方面,“一带一路”畅通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以小循环带动大循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更进一步地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还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建立双循环,增强全球化的韧性,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尽管当前正处于大变局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时常受到杂音干扰“一带一路”建设,但共建“一带一路”仍然存在机遇。有专家认为,最近以色列与阿联酋关系正常化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政治局势的动荡或将迎来改变。因此,中资企业更应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完成从“走出去”到全球化的转型升级。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确诊人数突破2200万人,但中国企业凭借国内抗击疫情的经验,推动了许多“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复工复产,一些新项目也开始启动。例如,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规模最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日前获得了巴基斯坦方面的批准。  

“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如果仅仅因为疫情、反全球化思潮、以及少数人的误解而放弃,“一带一路”,中国不会答应,合作伙伴更不会答应。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中国与各国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不减,决心未变。”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项目复工复产,越来越多的民众将看到中国企业的担当和奉献,“一带一路”建设休止论可以休矣!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