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国内“以房养老”正式首发 未来仍需磨合完善

2015-07-080次浏览
小新客服
“以房养老”在中国是新兴事物,在国内经过十余年孕育后,6月12日,对外首发了第一份养老金。第一批国内客户覆盖了3座城市、5户人家、8位老人。然而,和国外相比,国内该政策还有很多弊端和不足,情况并不乐观,并且,保险行业也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十年前,中国市场就开始讨论以房养老,政策真的落地了,就能砸出一个大市场么?不尽然。距离6月23日下午保监会正式发布实施方案不到24小时,备受舆论关注的这个以房养老政策就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并在坊间引起热议。相比较之下,之前参与产品模型研究和设计的保险公司却格外冷静。

曾参与课题研究的太保寿险目前没有准备相关产品,特别看重创新的平安寿险以及平安养老险也没有立刻进场的准备,这不免让人担心,缺少了一线保险大佬的参与,这个为老龄化难题捧场的保险新政将捧了政策负了市场。

与一般的以房养老引申出来的租房、卖房或者换房养老概念不同,这款“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房屋价值节节攀升,很多人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耗在一套房子上,多少人为了房子产生纠纷,互生间隙,亲情薄如纸。老了之后,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你愿意么?

公众的态度是市场需求的一面镜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养老靠自己,前半辈子买房子,后半辈子抵押房子养老,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话虽容易,但是这显然有背于中国人传统的继承观念:房子抵押掉,意味着倾家荡产。也有人认为这不失为一项政策创新,对于有多套房子,但是工资收入很低的老人,卖房子或是抵押房子都行得通。尤其是鳏寡孤独老人群体,没有继承者,房子是最实在的依靠。但是参与者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反悔了怎么办,他们的子女产生分歧导致的拉锯战保险公司如何应对?

众口难调之下,这块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拥有垄断业务和稳定业务增长又害怕品牌负面影响力的大型保险公司自然不敢不轻易进场。

平安人寿就表示,现在没有准备相关产品主要由于新政策涉及房地产等新的风险领域,需要对客户的房产进行长期估值、抵押,客户的服务、理赔等工作也与传统保险业务有较大差异,需要认真研究评估。

善于管理风险的保险公司一向喜欢走在政策的前面,在以房养老项目面前却步还有个核心难题是保险公司对于房产抵押的风险尚不具备操作能力。

在比较成熟的美国市场,以房养老是需要资产证券化支持的,将抵押给保险公司的房地产证券化,从而盘活流动性,否则保险公司将无法支付在抵押之后20-30年的现金流净流出,在美国以房养老的核心是房利美,中国没有这样的机构。另外由于业务所限,目前保险公司没有对未来房地产进行估值的能力,而这将是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

而除了技术因素,参照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模式,这类“以房养老”是非常小众的一项业务,在中国面临着70年产权、传统养老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

除了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要做这块业务的幸福人寿保险公司,业界尚无明确表示有自己模式的保险公司。市场追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人不仅要有勇气还得同时面临足够的诱惑,但是在这块领域,显然诱惑还是太小。

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务院提出保险业要服务于养老产业,想借助房产为60岁以上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但保险行业并没有做好准备。而且,该政策看似全面,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给予经营者怎样在项目中盈利,让项目得以维持和发展相关政策扶持和指导。可行性到底有多少还不知道,和国外相比更加是“小打小闹”,有待考究。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