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我国各省市或将出现医保入不抵出现象

2013-08-054次浏览
小新客服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保制度的覆盖面与作用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府或将减负承重的财政压力。据悉,目前北京、上海两市已经出现部分入不抵支的现象,国家政府必须对此拿出较好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好的缓解财政压力,同时又不伤害消费者切身利益。

全面控费的背景是,中国医保制度面临两难。

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3万亿元,增幅约为21.5%,诊疗人次为62.71亿。2012年,医疗需求进一步释放,当年1月到7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37.5 亿,同比增加11.9%。

同时,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买方,医保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8月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显示,在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64.10%和52.28%。新农合和部分地区实行的城乡居民医保则分别达到49.20%和44.87%。2013年1月7日,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表示,2013年,新农合全国人均筹资水平要达到340元左右,实际报销比例将力争再提高5个百分点。

两相作用之下,医保基金支付压力骤增。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增长25.2%,虽然比2010年59.3%的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

另一方面,随着全民医保的实现,扩大覆盖面的增量空间已经不大,医保筹资规模能否继续增加,将取决于城镇居民就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增速以及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三季度,参加城职保和城居保的人数接近5.3亿,两基金2012年全年总收入估计约为6000亿-7000亿元;新农合的覆盖人数超过8亿,2012年的筹资规模约为2370亿元,其中超过八成为财政补助。

目前,中国“五险一金”的缴费总比例在全世界已属高位,个人税负和社保缴费已超过其工资总额的25%,短期内难以继续提高缴费比例。以北京为例,随着就业人员增长进入稳定期以及扩面工作的结束,医保基金进入平稳增长期。

2007年到2011年北京医保基金年均增长在20%-30%之间。而医疗费用在2010年、2011年分别增长50%和38%,明显快于基金收入增长速度。从2008年以后,医疗费用的增速也明显快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速。

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资源集中、保障水平高、老龄化严重等因素,使上海的医疗费用急升。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更早感受到了医疗费用增长和管理的压力。2007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人数均大幅增长,其中三级医院的门急诊和出院病人数年均增幅均在18%以上。2011年,上海的诊疗总人次超过了2亿。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中,参保者比例分别约为75%和53%。

这对医保基金产生了巨大的收支平衡压力。2010年,上海医保中规模最大的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支出300.08亿元,比上年增加57.31亿元,当年基金结余减少至29.69亿元,不足其当年支出的10%。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

为此,上海只能另辟蹊径。

自2004年起,上海市为外来从业人员设立了综合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缴费较低,享受待遇也较低。因为外来从业者年龄结构较轻,一些老龄人口出于户籍限制往往返乡等原因,上海的综合保险基金已累积起可观结余,且短期内没有兑付风险。自2011年起,上海正式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体系,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和综合保险并轨,两大基金超500亿元的总盘子混用,最终将医保基金结余拉高至296.64亿元,使上海有了喘息之机。

北京亦然。北京市卫生系统人士透露,在2010年之前,北京的医保基金结余一直保持在“能维持6个-9个月运转”的规模,到了2011年,基金结余就大幅滑落至“只够维持四个月运转”。与上海不同的是,北京无法通过外来人口进一步扩面。因此,2012年底,北京市人社部门开始研究调整个人账户后台缴存比例,以缩小个人账户,支援统筹账户,缓解支付压力。

北京、上海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明天。

按照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测算,在现行制度下,在2020年之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医保基金都会陆续“穿底”,出现收不抵支。其中,成都等二线城市的“穿底”时间最晚将出现在2017年-2019年。

“开源”难行之下,对于医保部门来说,为守住收支平衡的底线,唯有“节流”一途可循。

随着医保制度的普遍覆盖,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政府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金流出问题,为了更好的保障人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有关部门必须想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便较快的解决面临的财政压力。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