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跨界经营曲线救国 团体险养年金勉为其难

2012-05-114次浏览
小新客服
用团险业务养年金,待市场发展后再用年金业务反哺团险,团险和年金这两个同属对公法人业务的“难兄难弟”捆绑在一起,这是目前养老保险公司突破盈利瓶颈不得已而为之的计策。

面对年金业务亏损的尴尬,养老保险公司不得不另辟蹊径。

近日,作为2004年首批组建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之一,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监会批准从事“团体人寿保险业务”。

年金困境

太平养老获准经营团险业务并不是先例。平安集团从2006年底就把平安人寿的团险部门一次性整体剥离至平安养老,当时平安养老获得了35个分公司、127个中心支公司的经营牌照以及团险的销售资格。

“此次太平养老筹建分公司主要意在发力团险业务,和平安养老的模式有些相似。”一家国有养老公司人士认为。从2007年开始,太平人寿的团险业务部门逐渐开始平移至太平养老,不过财务系统等后台仍然在太平人寿,此次正式获批团体寿险业务意味着以后团险的保费收入将计入太平养老。

原劳动社会保障部曾明确要求,养老保险公司要专注于企业年金业务。当前养老保险公司经营团险业务,貌似“不务正业”的养老公司实属无奈。

上述养老公司人士认为:“上海地区的养老金公司大部分亏损经营,收入与付出不能匹配。除了投资管理人管理费外,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管理费上限比较低。如果年金基金不到一定规模,则前期的投入很大,而产出将非常缓慢。”

按照企业年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年金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的限额,由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另行缴纳;托管人提取的托管费不高于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

“1亿元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费才几万元,还不够差旅费。为了争取一个企业客户,养老金公司从一线营销到高层营销,各种手段用尽,却往往入不敷出,各家的高层常常在拜会企业客户的路上。”这位养老公司人士说。

虽然上海地区企业年金过渡计划已经在2009年底结束,但中国太保旗下的长江养老顺势推出3个集合计划将大部分客户继续收入囊中,这引起了目前上海滩5家养老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

“存量90%以上仍然在长江养老,我们争取客户非常困难。而新增主体企业如一些外资、民营企业的年金业务量又少。”业内人士比较悲观。

据平安养老人士测算,长江养老约230亿元左右的企业年金存量中可以拿到市场上运作的有80亿元,除去40亿元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死账户外,可以分给其他养老公司的只有40亿元,其中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可以共同分享约20亿元。

团险养年金

养老公司经营团险业务,无疑为目前业务发展缓慢的养老公司增加盈利来源和渠道。同属对公法人业务,团险和年金销售可以用同一支销售队伍,节省人力成本,相对银行保险和个险队伍来讲,团险自然成了可以“曲线救国”的不二选择。这种用团险来养年金的打算自然好,但是也有隐忧。

团险可以作为创办新的分支机构时抢占市场份额的工具,但团险并不是每家公司、每家分支机构都赚钱。团险业务由于采用经验费率,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并且在以往寿险公司中产生的亏损难以体现,如今平移至养老保险公司后也将面临盈利难题。

以平安的团险业务为例,35家分公司机构中只有十几家盈利,这些盈利用来平衡企业年金业务上的亏损。据了解,平安集团内部的团险移交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届时平安养老的保费将出现较大增长。

但也有例外。此前国寿养老和泰康养老在各地团险部门内设立年金中心,借寿险公司的团险队伍资源打开局面。记者从接近国寿养老高层的人士处获悉,国寿养老高层并不想特别倚重团险业务来养年金业务,而是希望在年金业务上先打基础。

2010年2月,国寿养老获原有股东增资,注册资本升至46亿元。泰康养老今年4月开设了上海分公司,加入上海地区企业年金业务的白热化争夺,其销售队伍均来自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的团险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团险业务中短期业务利润相对长期业务较高,如一年期的定期寿险、意外险、健康险,但一年期的健康险亏损严重,这是各个保险公司均无可奈何的事情。“业内每个机构都说不能低价竞标,但都在恶意竞争。再不进行努力,短期健康险将面临前两年车险一样的行业性亏损问题。”上述业内人士感叹道。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