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归类在进出口业务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出现归类错误,将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归类错误会延缓企业的进出口进程。根据《税则》规定,商品编码确定后对应的海关监管条件也随之确定,不同编码对应不同监管条件,企业应尽可能避免归类错误,避免申领不必要证书或漏领必需证书。例如,将大豆粉误归入其他食品类目,导致需办理多余证书,严重影响通关时效,增加额外费用,同时也影响企业信誉。
其次,商品归类错误会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根据《海关税则》,商品编码确定后对应的进出口税率也随之确定,若将高税率商品错误归为低税率商品,将导致补交税款并自行承担成本,影响企业盈利。某企业因将商品错误归类,补交1122.90万元税款,使企业由盈转亏,损失惨重。
此外,归类错误降低企业信用级别。为与国际接轨,海关总署实施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信用状况分类。报关差错率高于规定标准将降低企业信用级别,加大查验力度,提高通关成本,影响通关效率,而商品归类错误是导致报关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商品归类错误会增加企业法律风险。商品归类关系征税、税率、涉证、罪与非罪,一旦触犯法律将带来严重后果。某公司因归类错误涉嫌走私罪,导致公司及相关人员受到刑事拘留、起诉等法律风险,尽管最终无罪释放,但影响深远。
为减少商品归类错误,企业可采取以下建议:夯实商品基础知识,规范申报不抱侥幸心理,熟悉《税则》结构并用好《税则品目注释》,充分利用归类决定,必要时申请预归类。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能够降低商品归类错误风险,提高通关效率,保障正常进出口业务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