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挑战,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中国经济正在迎来“新”意,各地正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途径。近期,记者深入科研院所、产业一线,感受各地追求“新”求“质”的新气象,对中国经济激发新动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向“新”而行的态势明显。例如,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研发成果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实力。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个颠覆性产品,亦庄正加大力度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北京经开区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专班副主任马宁表示,园区为产业链匹配专班、规划和平台,加快配套发展,助力产业快速成长。
中国各地在布局新赛道、挖掘新潜能方面积极行动:上海发布“投资上海”政策包,山东烟台签约众多项目,重庆千亿级空天信息产业实现布局。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各项数据表明新引擎的壮大和市场创新的活力。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经济要用创新增强韧性,掌握发展主动权。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文海生表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发展共识。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向“新”发展。金贤东指出,产能问题要客观看待,中国应根据比较优势发展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需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的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案例表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要持续拓新,加快产业升级。各地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武汉光谷加快光通信产业升级,烟台泰和新材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外资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新机遇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贵阳代表团走进合肥,山东代表团赴北京朝阳,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我国已建立多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效支持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应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政策支持,中国正加速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