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之争延续至今。在绿色低碳理念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尽管电动汽车尚存一些缺点,但多个国家仍然积极介入,投入资金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掀起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竞争风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IRA)》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在美国组装的电动车购买将获得补贴;德国为购买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高达7000欧元的补贴;日本消费者购买纯电动汽车的补贴最高可达80万日元……除了消费者方面的补贴外,多个国家还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竞争中,中国的表现最为亮眼。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电动汽车成为外贸出口的“新三样”之一。曾几何时,我国汽车产业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模式发展,但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不仅国际市场,就连国内市场也被外资品牌所垄断。几十年的变迁后,汽车产业已不再是单一的制造业,而是演变为一个复合型产业,特别是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已经演化为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融合成为主流。有人认为,汽车产品已经从“沙发+四个轮子”向“平板电脑/手机+四个轮子”转变。 得益于改革开放45年来建立的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竞争力强劲的产业体系,以及当前数字技术的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产业在产业创新融合中快速崛起。观察当前汽车市场,除了传统车企,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手机和电脑企业纷纷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并取得了迅速成果。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要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将产品销往海外只是第一步。在发展过程中,更为关键的是推动“链条出海”,实现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布局,将国内产业融合创新优势复制到全球市场。这一做法有三个原因:首先,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汽车产业上游的钢铁、橡胶、电子、纺织等行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下游的销售、维修等行业也有相应布局;其次,我国数字经济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不仅汽车行业解决方案迎来发展机遇,同时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汽车金融、保险等业务也能迅速进入国际市场,产业生态日益完善;第三,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可能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以维护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类似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可能频繁发生。唯有实现“链条出海”,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贴近市场生产,方能最大程度规避这些风险。正如前文所述,在庞大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中,中国企业有望成为链条主导者。这要求中国汽车企业除了善用全球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外,还要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加强全球布局能力,打造独特的商业模式,增强品牌实力,最终塑造汽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把中国汽车企业的管理技术输出到全球。目前,上汽、吉利、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已经成功实现“链条出海”,为更多车企树立了榜样。值得一提的是,即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将专门展示智能汽车链,向全球观众展示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促进汽车产业的国际供应链合作,为我国汽车企业提升链条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