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看病从此更便宜

2015-08-021次浏览
小新客服
据了解,安徽将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医疗资源现状,按1-2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个二级医院和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医疗联合体。到2015年,各区(县级市)至少建立一个区域医疗联合体。2016年,在全省推广实施医联体管理模式。吸引和引导居民一般性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就近首诊和就医,逐步实现按病情合理分流门诊量,减轻大医院普通门诊负担,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

胡丙杰告诉记者,为引导市民实现基层首诊,医保的报销力度将向服务基层倾斜:“采取进一步扩大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就诊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医保政策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的引导效应。“
记者来到安徽省天长市汊涧镇中心卫生院,见到71岁患者吕夕兰,她因肺心病住院17天。她的老伴说:“住院这么长时间,只花了200多元。这里看病便宜,新农合也报得多。”在药费单上,几乎没有超过2元的药品。由于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天长市今年1—10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药费同比下降53.6%。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基层医改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质疑

沾沾自喜是自讨没趣

既然是官方调查,按理更值得相信才是。然而,就在上月28日零点调查集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新医改阶段性成效不明显,超九成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87.4%的人表示看病更贵了。这就让人一头雾水,这“九成贵”和“八成便宜”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我们到底该信哪一个?

毋庸置疑,四年医改,成就卓著,尤其医保全覆盖这一重大惠民举措,让“李连玉为婆婆报销了14457元医药费,自付仅1000多元”。可是,过高的医保报销起付标准,过低的医保报销比例,并非人人都能如此幸运地报销与自付比例高达14:1。刨去报销部分,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的自付费用依然让人望而却步,及至“小病拖、大病扛”,谁能不相信“六成人需看病,多因费用拖延”不是个事实?

之所以都是调查,却得出如此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恐怕还是调查的科学性问题。随着最基层的卫生机构迅速普及,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当然随时可看,但这不代表看什么病都是如此方便和便宜。在更多医院,挂号、取药、候诊以及楼上楼下跑断腿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只要“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一息尚存,开高价药、开大处方就难以绝迹。而目前医疗资源紧缺、分配不均、甚至是医疗资源闲置等还依然存在。抽查是为了反映客观现状,一旦抽查样本有选择性,乃至观念先行,结论难免南辕北辙。国务院调查结果应该出台一段时间了,之所以迟迟不对外公布,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现实中的锯腿自医,破腹自救等悲剧,“看病难看病贵”才是罪恶渊薮,而医患关系紧张到要“20张床位配备一名保安”的地步,个中真实原因,更无需明说。从这个角度说,即便被调查者八成人认为“变便宜”是真的,只要还没有真“便宜”到都能欣然接受承受的程度,我们都没有资本高唱凯旋之歌。这其中隐含的无奈与期待,需要我们去读懂,去看见,并化为努力。沾沾自喜只会自讨没趣。

晴川

赞成

肯定卫生体制改革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们的医改经历了三十多年,其中有波折,也有停滞,但是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向前推进的。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建立,老百姓看病的基本保障体系就基本建立了,随着今年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铺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更加明显,贯彻下去,老百姓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卫生医疗服务,那么老百姓病有所医的愿望实现也就为期不远了。

作为老百姓,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一般是不考虑医疗问题的,而一旦生病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所以解决它也就成了一个最容易拨动老百姓心灵的一把钥匙。我们现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体系,国家也通过保险承担起了相当一部分责任,但是平等分配的权力、经济节俭的就医治疗这一块还是一个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只有人人享有平等的就医机会和条件的时候,老百姓才能感受到生命被同样尊重的幸福感;只有医生不再靠卖药吃饭而凭技术,那时就医的费用才能真正降下来,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医疗服务,而不是被惊天的药价埋没。

超8成满意,是对卫生体制改革的肯定,但是我们的改革还是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只有当我们摒弃以财富的多寡来作为衡量医疗制度标准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兼顾到社会公平和利益平衡的时候,我们的医改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老百姓才能病有所医,老有所托。

章中林

剖析

价廉物更美才有说服力

“八成民众反映看病变便宜”,这一调查结果,被诸多网友戏谑为“新闻联播式”的幸福。的确,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与纠纷,“看病贵”其实是很重要的诱因之一,既然如此,“八成民众认为看病变便宜”,显然与绝大多数公众的切身体会大相径庭。这样一份调查结果,遭来普遍的质疑,也就并不意外。

不过,假如就此认为上述调查完全是在信口开河或自说自话,却也不免曲解。事实上,上述调查的目标,本不是整体的看病价格,调查对象也非所有患者,而仅仅是对基层医改的一次调查统计。言下之意,人家调查的只是县乡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等基层卫生院,大城市的大医院应当并不包含在内。既然如此,若是以大城市大医院的看病感受,来判断基层医改调查结果的公允程度,自然是比错了对象。

何以“八成民众认为基层看病变便宜”的调查结果,却仍然引发诸多质疑乃至不信任呢。对民众而言,看病便宜还是贵的主观感受,其实很难再去区分究竟是否在基层就诊。尤其是当习惯于去大医院就诊看病的公众,仍然占着绝大多数,对基层医疗从未有过接触机会的他们,当然不会对基层医疗有任何感受,将日常看病的难与贵与上述“看病更便宜”的调查结论对照,与自身感受的巨大差异,自然很难保持淡定。

医疗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医疗更容易更便宜,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看病贵还是便宜,的确还不能割裂出基层医疗来说事儿。毕竟,基层医疗真正实现的覆盖率实在有限,即便是基层医疗确实更便宜,真正得其实惠的公众也仍然是少数。这一点,从与大医院医生忙得如同热锅蚂蚁,而基层社区医生则相对清闲得多,就可见一斑。

基于此,基层看病更便宜,或许是不争的事实,但基层医疗仅仅便宜了,的确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基层医疗价廉物更美,提升基层医疗的水平与覆盖面,真正让基层医疗覆盖绝大多数民众的医疗需求。到了那个时候,超八成民众觉得基层看病更便宜,才有说服力,也才能引发共鸣。
同时,制定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路径指南,胡丙杰介绍,在基层首诊的前提下,如遇无法医治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移病人,并在病人治愈后的康复期内,再由二、三级医院将病人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市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就医的格局。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