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发起式基金没有成功?
上周四我在公号里写到:“发起式基金作为一个特定的类型,总体上也失败了。”(详见:王群航:十问浮动管理费率 )有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今天,我解释一下:
一、如果发起式基金是一种有效的“利益绑定”方式,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搞发起式呢?如果有的产品是发起式,有的产品不是,这符合“三公”吗?
二、曾经有过的那些发起式基金,为什么绝大多数都不敢在主动权益类产品上搞?因为其实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
三、近一、二年来,绝大多数的发起式基金发行,难道是因为基金公司看好该产品吗?不是吧,是因为非常难以发行吧?!迫不得已,只好咬咬牙、硬着头皮,自己掏腰包了。
四、已有的那些发起式基金,成立之后的业绩情况如何?与同类、同期的基金相比呢?自成立以来的规模变动情况如何?与同期、同类基金相比呢?最新的存量规模情况如何?与同类、同期基金相比呢?如果有人不服气,请自己拉出完整的数据,对比一下,当前最时髦的大数据能够证明一切。
总之,现在的新基金发行市场情况大概似乎好像应该是酱紫地:好产品、尚且说的过去的产品,都无需发起式了;其它的产品,孤芳自赏的,爹不疼、娘不爱的,渠道不领情的,机构投资者看不上的,等等,就只好发起了。
唉!发起式基金,一个曾经被寄予了美好希望的特色类别,一个现状较为尴尬的小小群体。13年至16年分别发行了29只、15只、70只和56只,今年以来发行了1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