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车险左右业绩增长 沪财险再战手续费

2012-06-262次浏览
小新客服
今年前5个月,沪上财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 23.9%。车险保费收入 53.8亿元,同比增长16.6%,仍然是左右财险公司业绩增长的主力。不过,由于车险手续费重现几年前的无序竞争,今年沪上财险盈利前景相当不乐观。

手续费再现乱象

车险是一项管理型业务,将赔付率和费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就能赚钱。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去年上海车险的简单赔付率在68%左右,税收和经营成本合计在12%左右,手续费保持商业险15%和交强险4%的水平,那么将能够有5%左右的盈利空间。反之,按照交强险和商业车险1:4的业务比例,当商业车险手续费水平超过24%时,车险业务亏损就是既定事实。

不过,可能是去年整体盈利的局面给各家财险公司的压力骤减,今年以来,车险手续费再度突破自律公约的上限。据知情人士透露,按地区分类,市区各渠道的商业车险手续费普遍在18%,而郊区各代理机构则已超过20%;按规模分类,大公司手续费基本维持在18%,有个别大公司将手续费开至22%的水平,小公司基本提高至20%,个别新设立的公司达到26%。

沪上某中资财险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现在的车险市场现状,一个字可概括:“乱”。不少公司的手续费都已经给到20%以上了,虽然今年已经完成了既定的半年业务指标,但如果公司还是维持原来的手续费水平,那么下半年的业务开展将极为被动。

违规的两大诱因

上海财险市场“领头羊”争夺战的升级、新设立公司对业务规模的迫切追求,是挑起今年新一轮手续费上涨的导火索。

据上海保监局统计,今年前2个月,平安财险上海市场份额占有率为18.8%,人保财险上海市场份额占有率17.9%,双方的差距不到1个百分点,谁都有机会成为上海财险“龙头”。作为上海财险市场最大的单一险种,车险无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手续费竞争在所难免。而到了今年5月,平安财险车险保费收入领先人保财险5亿元之多,这使得下半年车险市场的手续费之争将更为猛烈。

另外,上海财险市场主体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紫金、信达、浙商、鼎和都希望借助车险业务扩大各自的市场影响力。

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仅今年1季度,入沪2年的紫金和信达,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分别增加2569万元和3814万元,位列全市车险增幅的第3和第5位;入沪1年的的浙商和鼎和,车险业务占该公司总保费的比例分别达到74%和80%。

“新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在品牌和服务与大公司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抬高手续费来获得业务,这是新公司存活的必然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目前整个财险行业发展尚处于粗放模式的阶段下。 ”本刊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表示。

内外谋求解决之道

有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如果还是按照上半年的费用率现状,车险可能重现“越做越亏”的尴尬中。如何既能让财险公司有业务可做、又不使全行业亏损的悲剧再度上演?

据悉,沪上十几家中小财险公司曾联名提议上海实行差异化的手续费自律,但遭到大型财险公司的抵制,最终不了了之。

“根据公司系统内部的交流,上海周边有不少地区都是实行差异化的手续费自律,如浙江等地,按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将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手续费上限,拉开2到3个百分点左右。这样,既能确保中小公司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又能鼓励大公司带头培育服务竞争的环境。”沪上一家财险公司负责人如是认为。有专家说,与其守株待兔式地等待同业举报,行业协会不如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律公约的内容,以维护好市场的竞争秩序。

实行差异化的手续费标准或许只是一个方面。财险公司经营车险宁愿要规模不要利润的现实压力来自于 “规模的考核”。事实上,每家财险公司都会在年初收到总公司下达的业务增长指标,分公司层面根据业务指标定策略、定费用。如果增长指标的制定能更具科学性,则可以大大减轻分公司的经营压力。

“目前总公司层面定增长指标都采用对标式,但又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如平安财险等公司采取对行业平均的方式,要求分公司的增长只要比当地市场的平均增幅多5%,这样的增长比较理性,甚至面对负增长也不一定会有压力。还有的公司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方式,拟定超越该竞争对象需要总体增长多少,再平均分摊给各家分公司。 ”知情人士表示,业务指标的制定如果更多结合当地市场的情况就能显得比较从容。前两年,由于了解到上海车险市场非理性竞争的现状,中银财险总公司主动下调了分公司的车险业务增长指标。

专家指出,一刀切的增长指标并没有体现各地市场的地域差异化,反而容易给分公司带来业务压力,进而牺牲盈利换规模,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来搅乱当地市场,二来不能给总公司反哺任何利润,实在是得不偿失。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