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关系自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爆发以来,逐渐呈现出趋势性“脱钩”的态势。这种“脱钩”战略旨在人为地削弱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甚至部分减少或完全切断之前的经济联系。其背后涉及人为限制中美关系、拆解全球供应链、限制中国技术发展等复杂内容。
“脱钩”背后的重要背景是中国经济总量即将超越美国,中国创新能力对美国全球技术领导地位构成威胁。美国一些人士认为,若中国在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取得技术进步,对美国有利;但若中国在美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取得进步,将损害美国利益。因此,美国试图通过“脱钩”摆脱所谓的“萨缪尔森陷阱”,但却陷入两难困境。
为了化解“脱钩”带来的困境,美国提出了“去风险”新概念。这一概念旨在共同抵制经济威胁,保护国家安全所需的先进技术,避免“脱钩”对经济造成过大影响。然而,“去风险”实质上是为了继续遏制中国发展,确保美国科技领先地位,通过重塑供应链等措施实现“去中国化”。
在实践中,“去风险”与“脱钩”并无本质区别,涉及范围涵盖出口管制、投资限制、技术交易规则等多个方面。然而,从法律层面看,“去风险”在经济损害未实际发生、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对潜在风险进行规制,容易引发争端。美国对“去风险”进行所谓“科学性”包装,试图通过全面审查供应链、技术贸易等手段提高国家抵御能力。然而,这种过度夸大风险、扰乱WTO法的做法可能损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美经贸关系“脱钩”背后的新挑战需要以更加理性、合作的方式加以应对,避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