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这件事,一直以来,争议都比较大。
很多人想配置保险为未来生活保驾护航,但又不敢轻易买保,怕不小心就交了智商税。
的确,保险的选择比较复杂,稍不留神,就可能买错了、买贵了、不理赔......悔不当初。
今天小新就把见过的一些保险常见的“误区”整理出来,希望能给有买保需要的朋友提供帮助,避开这些坑。
误区1:越贵越好
生活中常说“贵有贵的道理,一分钱一分货”,但在买保险这件事上,这个理论可能并不适用。
比如说:
重疾险,银保监会有规定必赔的28种重疾,这28种重疾可以涵盖96%以上的高发疾病,不论买哪款重疾险,这28种疾病都是保障的,其他的疾病就是按需选择。
在保险这种信息不太对称的行业,很难仅凭价格来判断一款产品的好或坏,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保障,好的产品需要有充足的保额、全面的保障,满足保障需求,高性价比才是我们选择的关键。
误区2:一张保单保所有,捆绑销售
现代人为了生活确实已经够忙了,凡事想着能方便绝不麻烦,想买保险,条款那么复杂,看着头疼,不如买一张“大而全”的保单保障所有吧。
其实这种选择并不可取。
想用一张保单保所有的风险,其本质还是不同险种的组合。看着方便全面,实则很难兼顾,价格也往往比较贵。
可能你掐指一算,发现分开买,要便宜得多。而且有的产品看似保障多且全,实际上可能存在共用保额、保障缺失、无法续保等问题。
所以,更建议分开购买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寿险,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误区3:有病理赔,没病返还保费
很多人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交了保费买保险,如果没出事,那保费不就白交了吗?想想就觉得不划算。
于是,出现了返还型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病赔钱,没病返钱”类产品。
通俗点说,就是如果发生了意外或者疾病,就能得到理赔,要是没发生意外或疾病,到期就返还一定比例的保费。
听着非常不错,但返还型保险一般保费比较高、保障不够全、且返还的收益也不是很高,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返还型保险不是好的选择。
那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呢?自然是消费型的保险产品,保费低、按需选择保障,省下来的钱可以拿去储蓄、定投等等,收益一般会更高。
误区4:两年不可抗辩
两年不可抗辩,大家应该都听过,简单说就是在合同成立超过两年的,保险公司不得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理由解除合同和不承担保险责任。
听起来好像可以将两年不可抗辩作为自己不如实告知的保护伞,但实际上,不可抗辩的前提恰恰是“如实告知”,刻意隐瞒会被保险公司判定为“骗保行为”,从而引起理赔纠纷。
那如果身体之前有过异常,或者有点小毛病怎么办?这也不用慌,目前大陆地区采用的都是“有限告知”,也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没问到的就不答。生过病、住过院也有机会买保险,可以选择投保条件宽松的产品,比如很火的达尔文易核版2021重大疾病保险,像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等等都有机会买。
误区5:口头承诺
买保险时,受到口头承诺的经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没有最好,有的话就要注意了。
要知道,返佣保单、代投保单、口头承诺保单,这三类不规范的保险代理服务是大量保险纠纷案例的主要风险源头。重点说一下口头承诺保单。
口头承诺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只要怎样怎样,保险公司就会全赔”,这种承诺没有白纸黑字写在保险合同里,也没有考虑到合同中相应的除外责任、赔偿方式和计算方法,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且遇到“口头承诺”和书面保险合同相冲突的情况时,一般以书面合同为准。
所以,在买保险时,一定要注意看保险合同,保险条款,写在保险合同里的服务和保障最重要。
在保险行业发展之初,有人一知半解卖保险,有人稀里糊涂买保险,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想到保险,大家都觉得是骗人的。
但这些年来,保险行业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多新变化,那些误导人的套路和乱象也在逐渐被法律法规整治,被银保监会严厉监管和规范,保险也越来越发挥其本身该有的价值。
如果在保险方面有疑问,可以私信我们,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买保险真正再无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