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商品征收新的关税,新政策预计未来3年内分阶段实施,涵盖了约18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对此,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指出,国内相关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加以应对。他表示,美国此次关税调整重点聚焦我国“新三样”等战略性制造产业,但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尽管此次加征关税税率不低,但征税产品规模为特朗普时期以来最小。从加征关税的产品目录来看,我国出口美国的“新三样”商品受影响最大。具体来看,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100%,太阳能电池关税税率从25%增至50%。然而,实际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的电动汽车数量和太阳能电池金额占比都很低,而锂电池受影响较大。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美国连续4年是中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目的地,2023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约为135.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0.8%。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企业已开始积极应对。一些企业如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已在美国本土建立工厂,宁德时代也在欧洲设厂并为福特汽车提供技术支持。曾圣钧建议,“新三样”企业可以加快出海步伐,调整出口选择和流向,以适应全球市场变化。同时,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潜力,企业可不断扩大产品份额。政策上,今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商务部将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企业可抓住政策机遇,推出新品和优惠活动。
此外,企业需关注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中国工信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推动行业升级。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落地也将带动技术竞争。为此,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除企业自身措施外,曾圣钧建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新三样”企业“走出去”的跨境金融服务,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支持。二是加大产品销售的消费金融支持,推出吸引人的消费贷产品。三是加大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支持,提供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促进产业链融资,推动“绿色+科技”发展。
综合而言,美国新关税对中国商品影响有限,企业应多元化应对,抓住内外部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