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人每天完成锻炼、符合保险公司健康要求,第二年能减免保费,这是近期很多保险公司新推出的保险+健康管理业务的特点之一。
既能锻炼身体,还能节省保费,这无疑是好事情。不过,有市民提出担忧:一旦保费减少,会不会影响保单保额理赔?保费减免会不会影响到保险公司未来的理赔偿付能力?甚至会导致保险公司在理赔时设定更多苛刻条件?
寿险公司涉足健康管理
专家:不影响理赔额度
2016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占人身险业务的18.18%,同比上升3.38个百分点。然而,高增长之下,我国的商业健康险却呈现出“寿险化”和“普遍亏损”的困境。原因之一是此前的商业健康险产品缺乏医疗服务属性,无法对医疗行为进行有效控费,因此,中国人保、中国人寿(601628,买入)、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保险+健康管理业务。
在这当中,不少保险公司开始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发起健康管理计划。例如,如果投保人能按照健康管理计划的要求,每天坚持运动,不吸烟,保障充足的睡眠等,第二年保费缴付将享受一定幅度减免。
不过,有投保人提出疑惑,锻炼抵保费?保险业抢滩健康管理,这样会不会影响后续的理赔等相关事宜?
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蔡强表示,这种保险 +健康管理的模式,是近年保险公司业务革新的一次新尝试,保费减免对保单保额理赔不构成任何影响。
在蔡强看来,这种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三赢,首先,投保人生活方式更健康,患病几率更低,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开支;其次,投保人在获得健康的同时,又能减少保费缴纳负担;第三,投保人患病几率降低,也间接降低了当地医保支付负担。
此外,蔡强还表示,一般而言,减免的保费收入部分仅仅占保险公司每年保费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不会对保险公司整体理赔能力构成冲击。通常保险公司都会按照保单条款决定是否理赔,理赔金额,这些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保险公司绝不能因为保费收入少了一些,就相应提高投保人理赔门槛,变相减低理赔开支。
香港保险保费大减免?
专家:或“血本无归”
从保险产业纵深发展角度而言,保险+健康管理模式是保险公司从事后理赔向事前疾病预防的一种转变。
这类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能否快速落地?在保险观察员陈植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锻炼抵保费?保险业抢滩健康管理,需要向当地相关部门重新备案,先证明保费减免不会影响保险公司赔付能力。二是民众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不少投保人宁愿多缴费,也不愿放弃吸烟或者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等。
不过,陈植表示,身边还是有不少朋友咨询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发现,境外不少保险公司提供的保费减免力度,疾病保障范围比内地类似保险产品更大,于是纷纷想在香港等地购买这类保险。
但陈植提醒,这类地下保单的法律风险不小。首先在法律层面,当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居民相比,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其次在退保环节,香港保险是没有“保底”设置的,即保险公司一旦破产,投保人也可能跟着“血本无归”。如果想要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此外,香港监管部门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无具体要求,大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前2年甚至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