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江湖”不断遭遇变局,深陷人才流失困局的公募基金却再度燃起了希望。
在兜兜转转多年之后,那些曾经离开的大佬们,选择重新回到这个“舞台”。譬如鹏扬的杨爱斌、凯石的陈继武、博道的莫泰山……更有甚者,曾在公募市场叱咤风云、被冠以“中国基金教父”之称的范勇宏,都已选择成为鹏扬基金的股东。在未来,这份名单还会更长……
那么,昔日“奔私”的大佬,缘何纷纷重新“杀回”公募业?
为做真正“主导”公司命运的人
资本并不是公募行业的决定因素,专业化的人才尤其是训练有素的投研人才才是公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
从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来看,博道基金注册资本为1亿元。据悉,该公司的股权全部由基金公司专业人士核心团队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方式持有,股东全部为有多年公募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从股权结构看,10大股东中有5位自然人,其中,莫泰山持股35%,沈斌、史伟等4人持股比例从3.25%至8.25%不等。
从鹏扬基金的最新股权结构来看,杨爱斌的持股达到了52.291%,其次,上海华石投资占比为42.784%,而基金界的“教父”范勇宏则通过宏实资本入股了鹏扬基金。据该公司公告,鹏扬基金新增宏实资本为其股东,新增的518万元注册资本由宏实资本认购并已实缴,而范勇宏是宏实资本法定代表人,目前担任宏实资本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杨爱斌在此前接受采访时称,鹏扬基金未来的股权结构中,预留了20%以上的股份激励公司的核心骨干和优秀投研人才,把公司的优秀人才变成公司的股东,分享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收益。在其看来,这才是彻底解决公募人才激励问题的方案。
为站上更大更规范的平台
“截至4月底,在协会备案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已经达到了7717家,而公募基金发展这么多年,只有100多家。”一位准备重新回到公募基金的私募大佬笑言,“哪里是红海,哪里是蓝海,这个数据一目了然。”
谈及公募与私募的区别,在公私募均浸淫多年的一位业内大佬表示,私募的门槛是100万元,因此更专注在高净值的客户和机构身上。而公募基金不仅能做公募,还能做专户,客户群体显然更宽泛一些,资金量从几百元到上亿都能覆盖到,其业务能够多元化,产品线也能够更丰富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对投资管理机构而言,进入公募领域不仅能让客户面展开,还能提升其在大型机构中的认可度。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入公募有助于直接提升资金量,扩大管理规模,包括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长线资金,如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坦言,虽然不少大型私募有相对完善的投研团队,但建立公募体系之后,在这个更大的平台上,无疑更加有助于人才汇聚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