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直接影响着资金的流向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改革之一。随着我国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引导了实体融资利率的下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两轨合一轨”的重要意义在于,大部分企业、居民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都已采用以对应期限LPR加点或减点的形式约定贷款利率。回顾五六年前,LPR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在贷款基准利率制度改革之前,银行贷款定价主要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而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设定,存在着“利率双轨”问题,制约了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率。
自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以来,所有贷款定价均需锚定LPR,贷款利率参考LPR加点定价,实现了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随着LPR改革的推进,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利率与LPR同向联动,LPR已逐步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主要参考基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LPR形成机制改革的持续完善,使得金融机构信贷利率持续下降,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数据显示,最新一期LPR为1年期LPR3.45%,5年期以上LPR3.95%,分别较2019年8月20日的4.25%和4.85%下降80个和90个基点。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较LPR改革前分别下降约1.6个和1.9个百分点。这一趋势使得我国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为经济回升创造了良好的利率环境。
展望未来,LPR形成机制将继续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将持续改革完善LPR,提高LPR报价质量,更准确地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需要报价行进一步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更加充分地考虑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因素,以提供更准确的利率信号。
随着LPR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化程度,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回升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