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22-02-09430次浏览
小新客服
美国众议院最近以微弱优势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进入了新阶段

美国众议院最近以微弱优势通过了“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进入了新阶段。该法案处处设定针对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损招”,同时加大了对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尤其包括对半导体产业的巨额支持和补贴内容。该法案还需参议院审议,再经总统签署后方能付诸实施。事实上,白宫早已迫不及待,法案实施指日可待。2021年12月,剑桥大学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发布《伟大的竞争:21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的较量》。该报告指出,中国科技正在快速崛起,未来1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科学、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将逐渐逼近美国,尽管不会超越。自2016年特朗普政府明确对中国发起科技战略后,中美两国政府和产业界对这场博弈的重视程度已超出学术界和智库的研究水平。拜登上台后,美国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围堵行动不断加剧,“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若最终实施,将成为这场博弈的重要事件。若短期内无法改变对方认知和战略,我们自身的行动将成为左右这场博弈的关键。对我们而言,树立科技创新需要长期主义的思想意识至关重要。美国对华展开科技战,新冠疫情导致的“芯片荒”,以及国内对平台经济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三大因素促使中国高科技行业开始扭转长期依赖美国核心技术的发展路径,真正在国家层面确立起独立自主发展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路线,投资界和产业界也开始将主导方向快速转向硬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暂时受阻的无序扩张投机资本仍在四处寻找突破口,某些缺乏实际市场需求和独特技术支撑的概念仍在搅动社会。相较于其他国家政府的明枪暗箭,某些披着“创新”外衣、与投机资本紧密结合,有能力在全社会掀起浮躁之风的炒作,对科技创新造成更大伤害。急功近利永远是创新的对立面。当前我们在高科技发展领域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自长期以来对创新的误解。创新绝非不劳而获,也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长期主义,勇于承担成本风险,埋头苦干。毋庸讳言,美国在技术和产业层面相对我们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市场竞争方面,我们无需过于悲观。遭受美国打压最严重的华为,2021年营收同比下降28.9%,但研发投入仍高达1240亿元,这体现了企业的信心和长期主义。面对美国打压,华为的“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取得长足进展,中国IT业首次能从底层开始构建真正实现主导且向全球开放的产业生态,这是以往难以想象的。中国科技进步虽经历短暂痛苦,但能否凤凰涅槃、真正改写全球高科技产业格局,除了依赖企业界的努力,更需要政策层面坚持长期主义。核心问题在于夯实基础,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包括从小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系统支持和支撑基础研究的高等教育,以及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和法律环境。这些是创新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未来,中国科技进步必将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干扰和侵蚀,这是创新之路不可避免的阶段。对科技发展进程和中美科技战形势的研判,需保持科学理性态度,立足关键点:首先,采取动态而非静态的认知视角,至少基于前后10年关键数据的动态比较,才能推导和研判发展趋势。其次,抓全局,更要抓重点。历史上改写产业格局的主要是少数重大技术创新和最具能动性的领导型企业。因此需要深刻把握国际科技领导企业在当前真实战略和进程,关注当前具有全球化潜力和能力的领导型企业。再者,善于区分真正的决定性力量和干扰性力量。以自上而下的国际关系视角和自下而上的高科技视角双管齐下认知国际科技竞争态势,但最终的决定性力量仍是自下而上的高科技力量,因此深刻把握高科技规律比单纯关注国际关系更为重要。总之,在外部压力和内在需求双重作用下,我们需要在战略和政策层面进行根本性创新,加快完善支持长期主义创新的基础设施,再加上中国企业焕发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必能突破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发展设置的藩篱,推动那些在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链中实行孤立主义的国家拆除壁垒,回归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之路。如今,中国高科技的未来已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坚定长期主义的创新意志和战略决心,中国高科技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更可为全球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做出关键贡献。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