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

2012-02-2912次浏览
小新客服
保险与银行之间具有替代性,用保险方式防范风险效果更好,人们就会根据实际需要在银行存款方式和保险方式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本文论述了保险市场需求的几大因素。

一、经济因素

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会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为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的经济总量必须大幅度增加。公认的口号叫经济总量“翻一番”。二是高速增长率。为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客观上需要保持一定的高速增长率。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中国2005年的GDP增长率为8%。根据过去的经验,实际增长率也可能高于8%。三是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这里值得提出的就是中间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国际经验,中间阶层是一个国家的保险消费主体。

根据国际保险发展历史资料显示:人均GDP在2000至10000美元之间,保费增长率可以达到15%至20%。具体地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第一目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小汽车开始成为人们的首选目标。住房、汽车等现代家庭财产,与其它家庭财产相比,价值大。风险高,这些财产的风险保障问题,便成为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安排的问题。

中国的情况也许有些特殊。根据中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个调查,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走势是一种倒“U”字形曲线,即两头低、中间高。按照居民月收入水平,若以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划线,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人身保险的比例都偏低,只有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间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比例较高。

究其原因,可以理解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有限;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用出现递减。

这又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现有的保险险种不能满足4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家庭的保险消费需要。第二,现有的保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对保险业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引起政府和民众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社会风险等风险问题的重视,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二是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增加对保险的需求。

二、家庭理财因素

人身保险商品与居民储蓄具有替代性。一般说来,当银行储蓄利率上升时,人身保险的需求会相应减少;反之,当银行储蓄利率下降时,人身保险商品的需求会相应的增加。

但是,这种规律也会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其中,保险意识的变化,就是一个影响中国今后人身保险需求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

目前,在安全保障方面,中国大多数人的文化意识还是建立在“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其表现就是以家庭、家族为核心化解风险、解除危机。人们愿意并且习惯用储蓄的方式,应付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因此,对银行储蓄的偏好高于对保险的偏好。

其实,这种意识距离保险只有一步之遥。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防范风险既可以用银行存款的方式,也可以用买保险的方式。保险与银行之间具有替代性,用保险方式防范风险效果更好。那么,人们就会根据实际需要在银行存款方式和保险方式中作出适当的选择。

居民储蓄余额代表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后的剩余购买力。储蓄余额实际上是居民为推迟消费所作的一种准备。保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可以将居民储蓄余额看成是一种潜在的保险需求。

这几年,中国人身保险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量增加。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人身保险的使用率,即人身保险保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的人身保险使用率在20世纪中期是0.5%;2002年上升到2.0%;2003年2.3%;2004年已经上升到2.4%。尽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4.59%(2003年)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足0.5%的数字相比,则是有了显著的增长。

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总量已经达到11万亿元之多。在未来5年中,如果中国保险业能将银行存款的10%吸纳转化为保费收入,那么,就应该有2.5万多亿元的可以运用的保险资金。

三、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总量;二是人口老龄化。

中国总人口有12.84亿,其中城市人口有5.02亿(2002年)。众多的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潜在保险市场。但资料显示,中国的现实保险需求则不旺,具体表现在:中国内地公民购买个人保险的比率只有20%;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只有3%;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比率只有7%;购买财产保险的比率只有15%;汽车第三者责任风险被公认为是最大的风险,然而,投保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比率也只有20%至30%。这说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还是一个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市场。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并每年以3.2‰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50年将超过总人口的30%,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高峰,届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人步入老年的过程就是生理的衰老过程,随着机体逐步衰老,各项生理功能也直线下降。衰老的一个突出表现便是抵抗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功能都会不同程度地下降或失调,从而削弱各种器官的代谢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现代研究表明,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疾病与人口老龄化正相关,即老年人越多,发病率高,所消耗的医疗费也越大。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老年人口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最大,也最为迫切。来自1982年份的《美国NCHS的国家卫生费用研究》资料表明,在住院医疗支出中,65岁以下病人从保险公司处得到的保险补偿占总的医疗费用开支的83%,65岁以上的病人占91%;在门诊医疗支出中,65岁以下病人得到的保险补偿占总支出的44%,65岁以上的病人占52%。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必将增加医疗需求,加重社会医疗的负担,为商业健康保险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人口老龄化将会大大增加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是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地助动器。在通常情况下,高龄人口都直接面临生活无法自理的风险,而当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又使得仅靠家庭成员护理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而无子女在身边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27%,这将会是一个最需要护理与医疗方面险种的群体。由此可见,中国的健康保险,特别是老年护理保险蕴藏着巨大商机。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