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政府大力推行大病保险而险企却不太积极

2015-09-180次浏览
小新客服
最近,国家出台了两个保险业指导方针:一是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的全面覆盖,二是军队将引进商业性保险。这两个政策性的方针,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机遇,保险公司能否借此良机,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竞争力呢?
  近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推进商业保险服务军队建设两个指导意见相继发布。面对国家派发的大礼包,保险机构能否抓住发展机遇,有赖于其对自身定位的认识,以及承包服务能力是否能跟上。

  对于国家下发的这些“福利”,很多保险公司不够积极,没有主动拥抱机遇,转型升级,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是满足于原来的发展模式,如通过大量销售理财型保险产品做大资产规模,进行一些“噱头”性质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从而走入偏门。

  当然,作为市场化经营主体,保险机构的首要考虑目标之一应是盈利。而在大病保险、保险服务军队建设方面,也都提到了相关保险产品定价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这会否削减其吸引力呢?记者认为不会。

  实际上,对于保险行业,负债端本身就不盈利,或者是短期内不盈利。寿险一般需要六七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车险近年来则处于亏损中,这需要保险机构通过投资收益来弥补。因此,保本微利的业务,对于保险机构应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那么,阻碍保险机构深度参与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记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对保险业认识不够清晰。保险业风险保障的本质没有变,但是内涵更丰富了,特别是新国十条出台后,极大地丰富了保险的内涵。只要有普遍矛盾风险的地方,就可以有保险作为的空间。

  二是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很多保险机构依然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一心想着做大规模,吸引眼球。为回归保险本质,保监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二代,目前正处于过渡期。保监会的努力也换来了保险行业产品结构的逐步优化。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保险公司对新的保险产品、保险领域研究不够,不具备相关的人才储备,不敢轻易尝试。

      未来,保险机构需要提供的,更多是专注于专业行业的保险产品,如大病保险、巨灾保险、医疗责任险、食品责任险、环境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等,而不是大而全的普通型保险产品,更不说没有任何保障意义的产品,这些当然也不是保险公司所想的。保险公司应该在机遇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拓展市场。在此次的机遇中,那些规模不算较大的保险公司拥有更多机会,更多挑战,或许会创造一个更好的前景。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