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孔德淇率先出台了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推行了文物“岁修”制度,以每年定期保养维护替代大修大缮,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这一举措最近获评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据报道,中山市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保护难度较大,存在着白蚁蛀蚀、局部漏水、墙体开裂等安全隐患。若不及时修复,不仅会耗费巨大资金,还会损害文物的历史信息,削弱其真实性。因此,“岁修制度”成功避免了小问题演变为大问题、小修补演变为大修缮的情况。
“岁修”其实是我国古代长期形成的建筑养护传统。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重视岁修,减少大修”,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体系提供了指导。目前,除了广东中山,山东曲阜、浙江泰顺等地也在陆续开展文物“岁修”的试点探索。
文物“岁修”不仅延续了古代传统,更是当下的一种创新。过去,文物保护中较少注重治理文物的“小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只能进行大修缮,陷入恶性循环。而“岁修”制度则改变了文物保护的思路,强调“以日常保养维护为主、尽量减少修缮”,成为解决文物小问题的有效方法。
“岁修”制度不仅为文物保护开辟了新途径,也直接惠及基层。过去,非国有产权文物建筑在实际上处于保护“悬空”状态,资金来源和修复方式一直是最大的难题。而中山市推出的岁修补助资金,则让文物保护更加全面,有效覆盖了非国有产权文物,为低预算的日常保养项目提供全额补助,解决了产权人和代管人无力承担修缮费用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远非“为修而修”,也不能让文物长期“闲置”。保护之余,必须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让已经修复的文物建筑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使更多人受益。通过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形式,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大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和意愿。
希望“岁修”制度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文物的魅力,并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