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生产并销售任何一种保险产品都是无可厚非的话,对于与保险公司相比极度缺乏保险知识的消费者的理性引导应该由谁承担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的故乡是拥有丰富冰雪资源和漫长冬季的哈尔滨,每当冬季来临,大家都要为冬季的御寒做好准备。收入低的穿棉服,收入高的穿裘皮,中等收入的可以选择羽绒服、皮装和其他的御寒衣物,以抵御寒冷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其实,从保险的角度来讲,寒冷也应该算是一种“风险”。人们用以抵御寒冷这一“风险”的手段就是预先准备好御寒的服装。
面对“寒冷”这一“商机”,人们会准备既有保暖价值又可以体现身份的“裘皮”等高档御寒商品,针对具备高收入消费水平的目标客户展开营销。这就像保险业推出了针对低购买力的保险消费者的保障型险种,又推出了针对高购买能力的保险消费者投资连结、银行分红型投资类保险险种。
如果说价格低廉、保障程度高的纯保障型保险相当于服装类中的“棉服”的话,那么,那些价格高的、保障程度低的(保险金额接近保险消费者所缴保险费的)那些投资类的银行分红保险就相当于服装类中的“裘皮”了;保险金额是否足够满足保险消费者对风险保障的最低需求则代表“棉服”或是“裘皮”的“量”是否能够达到足以覆盖保险消费者的全身,以便在寒冷来临的时候,使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实现抵御寒冷这个风险目的。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郝演苏教授推算的数据,2003年我国年人均人身保险保险费支出(人身保险的保险密度,不包括财产保险的保险费)为156.77元。也就是说,在2003年全国国民平均每人可以拿出来用于抵御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可支配资金只有156.77元。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消费者理性选择应该是怎样的?
面对如此大比例的分红类理财产品被推销给广大的消费者,保险业的看法是:保险业针对不同购买能力的保险消费者,为他们提供了兼有保障功能又有分红功能的新型保险产品。
对此笔者却不敢苟同。
保险业很少提到保险金额的概念,但是保险金额的高低对于广大保险消费者来讲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保险金额的高低意味着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保险消费者会得到多少保险金的给付,这将关系到保险消费者在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是否会有充足的保险金来保障其渡过难关。
对于投资连结、银行分红类保险的理财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保险消费者推荐的两个经典理由是:(一)该类给与保险消费者带来的是保障+分红。(二)西方发达国家中投资连结、分红保险类的理财保险产品比较流行。对于保险业的第一个理由,理性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在保险消费者以牺牲保险金额为代价来获得那些保险金额几乎比保险消费者所交的保险费多不了多少的分红保险的时候,这一保险业“倡导”的购买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量”的满足后才有“质”的提升,保险消费者在没有一定保险金额保障的前提下来实现“不确定的分红梦想”是本末倒置的。
对于保险业的第二个理由,理性的分析还是必要的。我国保险消费者在支付能力不足200元的情况下只能够购买“棉服”才能达到覆盖保险消费者全身的效果,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够达到在寒冷这个风险到来时不受伤害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却又存在占66%的保障程度很低的分红类保险产品被保险消费者拥有的事实。这一事实意味着那些拿着200多元钱本来能够买到一身“棉服”的保险消费者去买了“裘皮”。那么,当寒冷这个风险到来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在瑟瑟寒风中,保险消费者将穿着新的“皇帝新装”来应对寒冷这一风险,我们可以看到保险消费者这位“皇帝”围着一条几乎是虚无的“裘皮”,“裸体”挺立在寒风之中,能否应对寒冷,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