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人人参与买卖 大家养活大家

2012-04-110次浏览
小新客服
中国人普遍社会化程度不高。中国人喜欢在不同职业之间划出等级。想要摆脱这种观念就需要大家都参与到买和卖,为每个人提供丰富的生活享受和高质量的服务。

中国与美国的差异性到底在哪些地方?能够举出很多的例子。有些例子是表面现象,有引起则可能深入"国家的骨髓"。记得很早以前读著名环保作家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谈到"奥奈达公社"时,或者谈到其他的一些事情时,突然写到一句话,大意似乎是:"美国的孩子们他们的社会化程度更高。"

说实话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提示。有许多过去一直难以明了的原因,似乎找到了合适的答案。中国人不相信陌生人,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中国人对家庭的依附性太大,那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中国人不喜欢探险,是因为"社会化程度不高",害怕离开熟悉的环境就找不着吃要不着穿。中国人"城市像大农村",也是"社会化程度不高",城市与农村本来是两种人类状态,可中国人即使居住在城市,还是喜欢在院子里种些疏菜和牵牛花、狗尾草,种的树也多半是果树,而不是风景树、行道树,在花盆里养了几次花之后,就想着栽点葱插头蒜,养的鸟,也要从野外抓来的成年野鸟,而不是自几十代起就在笼中居住的"城市观赏鸟"。

中国的农村现在还是喜欢男孩子,一是认为只有男人才算传宗接代,二是认为只有男人才有能力赡养父母,所以一直有"养儿防老"之思想。可如果我们足够社会化,一是我们会认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儿比儿子往往更孝顺、更细致、更耐心、更善于倾听,女儿甚至挣得比儿子还要多,女儿的能力经常比儿子们要强;二是我们甚至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子女,因为,全社会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子女,只要你愿意"雇用他们"。

问题在怎么才能让我们愿意?这就涉及到专业化的问题。中国人内心里是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小而全",这跟什么小农意识无关,跟国民素质低下无关,根本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在共同起作用。这也是过去几十年间"大院文化"的根源,是中国几千年来"龙文化""凤文化"的根源。不但要小而全,而且幻想每个功能都威力巨大;不但威力巨大,而且有神幻能力,在没有出路时,能靠着魔法和仙术解决遭遇的困难。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本质上就是靠"销售自己"来谋得一生的稳定。也就是说,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销售自己,无论你从何时开始销售自己,你如果是靠个人来谋取生命的存续资格,那么你肯定都要"销售"。

茅于轼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居住过一段时间,当时他给国内某个内部的经济刊物连续写了许多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结集成《生活中的经济学》出版,后来又修订再版。他有一篇叫《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中说,"在西方社会中,雇人干活是极普遍的现象。""雇人干活,自己又受雇于人。这不是人赚我的钱,我赚人的钱吗?彼此赚钱,能创造财富吗?为何如此折腾呢?"

茅先生接着说:"这种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活动,或者说彼此赚钱的活动,结果为全社会中的每个参与买卖的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享受和更好质量的服务。""说穿了,道理很简单,偶一为之的活计总不如天天从事的来得熟练,房东熨衣服的速度比我的几乎快一倍,而且熨得更挺。因为速度快,当然也更省电。又因为专门从事熨衣服,她有一种特殊配方的浆水,以及专用的喷头,使熨好的衣服更耐皱。不仅熨衣服如此,任何一种工作,由于分工专业化,可使技术熟练,质量提高。又由于规模扩大,可以配备专用的工具,使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这在一家一户自成一体不求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些人说,这些话有什么稀奇惊人的,现在的中国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或者说,只要有人群的的,就存在着这样的"社会化分工合作";所谓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让这样的合作显得更强硬一些罢了。

是的,但是,别说中国过去不肯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即使在今天,人们还是喜欢在不同的职业间划出等级,骨子里喜欢那些安定的、少付出多得到的、少服务多享受的工作,喜欢那些"副产品"多的工作。在遇上不会的活儿的时候,多半脑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托熟人帮忙;然而熟人可能也不会,于是就只能托熟人找关系介绍,就是不肯死了心到专业的市场上去寻找专业人手,因为内心里老怀疑"内行的别人"会甩花招。然而熟人介绍来的人,可能损你损得更厉害,却一点还手之力也没有。

回到"养儿防老"上来,当你觉得全世界只有自己的亲身骨肉才可依托和信任的时候,也许你的儿子恰好是个恶棍,他天天都盼望你死,以方便分你遗产;或者是个尚未体验到亲情重要性的人,他正在忙于创建个人的事业,根本顾不上陪伴你、赡养你,此时,也许你住在养老院里的邻居,正在被养老院的职工--专业的保姆们,照顾得异常的舒适,过得很快活。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