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发布日期: 2012.04.20
导读:寿险的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最能够体现保险保障功能,在寿险业务中具有核心价值。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寿险公司一度对此不够重视,妨碍了我国寿险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1.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增长
2006年至2009年,我国保险行业寿险保费收入平稳增长,从2006年的359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457亿元。2009年以来,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2008年的高基数平台致使2009年大幅超越的难度增大;二是各寿险公司响应监管部门号召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从而影响了行业保费收入规模。
2.结构调整成为全保险行业共同任务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资本市场的巨幅震荡使得资金运用难度加大,投资收益迅速缩水,我国寿险业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经过金融危机的教育,各家寿险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对寿险经营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与此同时,保险行业监管部门的态度,也由“观察、肯定但不干预”转变为积极推动。在多方利益团体的共同推动下,结构调整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寿险业的应对之策,也成为各寿险公司2009年面临的共同任务。
3.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标准保费增长较快,业务内含价值提高。根据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公布的保险行业年度数据显示,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9.5%,增速高于规模保费8.6个百分点。二是长期期缴业务增长较快。从寿险经营规律来看,期缴产品占比高可以降低资本金压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1月至9月寿险新单业务中,期缴保费同比增长31%;10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5%。三是银保业务保费收入下降。2009年,银邮代理业务占比47.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调结构中的重头戏之一是调整渠道发展比重,努力使具有寿险核心竞争优势的个人代理业务快速发展。四是体现风险保障水平的保额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曾经一度助推中小保险公司业务飙升的投连险、万能险保费已大幅下降,而具有保障功能的普通寿险和分红寿险占比大幅回升,占全部业务比重的76.93%。
4. 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一是偿付能力状况持续好转。截至2009年年底,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共有8家,比年初减少5家,不达标公司的偿付能力关键指标较年初有明显改善。二是退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人身险公司退保率为3.54%,退保情况总体稳定。由于结构调整措施的实施,寿险公司在银行渠道销售的短期投资型产品减少,同时,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并将分红险分红水平维持在适合的水平,寿险公司的退保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寿险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尽管寿险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缺乏对结构调整内涵、外延、重点、手段、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致使寿险行业对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不够清晰,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同预想效果产生偏差,还有市场主体众多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差异化,均对结构调整的整体效果及持续性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
1.对结构调整的本质理解不足
尽管开展结构调整已经在寿险行业内达成共识,但由于业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理解仅停留在“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层面上,致使市场主体忽略了行业核心业务价值,盲目跟风调整的现象比较严重。“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是结构调整的一项或者几项措施,而不是结构调整的本质。在尚未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体系的情况下,部分寿险公司尤其是基层机构对调整目的、工作重点认识不到位,使结构调整工作难以充分发挥行业核心功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真实保险需求。
新一站向您推荐
- 旅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二
- 3天低至2.9元,意外住院等多项补贴,20万意外保...
- 1周岁-69周岁;适合于境内旅游、在景区参加高风险运动人士
- 查看详情 ¥2.90 起
- 旅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一
- 保本市出行,3天低至2.3元,误工等多项补贴
- 1周岁-69周岁;适合于境内旅游、在景区参加高风险运动人士
- 查看详情 ¥2.30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