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发布日期: 2012.05.29
导读: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被视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的“绊脚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已初具规模,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制度的操作层面,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一直存在,并呈增长趋势,它阻碍了新体制的建立实施。本文就个人账户“空账”的相关问题做了简评。
摘要:个人账户“空账”是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难点。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形成的原因、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做实个人账户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着手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于1997年正式确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混合型的养老保险模式。从理论上说,这一模式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运作中,个人账户只是一个名义账户,里面没有资金,由此形成了业内人士所言的“空账”问题。有关资料显示,“空账”的规模在逐年增长,1998年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亿元,2000年高达2000亿元。严重的“空账”问题不仅导致我国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而且随着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越来越大,所要建立的新体制也必将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空账”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后果及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个人账户“空账”形成的原因
1.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只覆盖了国有企业职工的78.4%,集体企业职工的16.2%和其他城镇企业职工的5.4%。有资料显示,从 1996年至1998年,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全国各类体制内在职职工人数的80.4%、79.6%和78.6%;城镇集体企业分别为16.6%、16.6%和16.2%;其他企业分别只有3%、3.8%和5.2%。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养老保险体系覆盖范围过窄,导致养老金支出大于收入,使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出现支付困境,挪用个人账户资金也就成为必然。
2.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的转轨成本由谁承担问题没有解决。我国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被国际上定义为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用正在就业人员缴纳的养老金维持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给付。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定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规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积累的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统账结合”的混合制,意味着当前就业人口养老金缴纳的一部分要建立他们的个人账户,这部分养老金不再作代际转移,这自然会出现一块“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业内人士所言的转轨成本。在我国转轨成本实际上涉及到两类人:一是新体制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由于他们以前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这就面临着由谁支付其未来的养老金问题;二是“中人”,即在新体制实施时尚未退休但已经有相当年份在现收现付制下缴纳了养老金的那一部分人。若其退休后根据混合制的目标模式从社会统筹部分领取一部分养老金和从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中获取一部分养老金,那么就面临着过去年份中应该有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如何“充实”问题。可见,转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新体制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应该获得的养老金总量减去将来从社会统筹可以获得的养老金总额的差额;另一部分是充实“中人”以往年份的个人账户所需的金额。由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对这一转轨成本由谁负担的问题没有落实,导致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被用来填补“空缺”。
新一站向您推荐
- 旅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二
- 3天低至2.9元,意外住院等多项补贴,20万意外保...
- 1周岁-69周岁;适合于境内旅游、在景区参加高风险运动人士
- 查看详情 ¥2.90 起
- 新一站“逍遥游”境内旅游保险
- 可保本市出行,每天1元
- 1周岁-85周岁;境内出游人士
- 查看详情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