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保险与理财

2012-02-281次浏览
小新客服
当资本市场处于繁荣期,基于企业“做大管理资产规模”的动因,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分流影响的客观存在,在短期内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策略,但是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其独有的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当资本市场处于繁荣期,基于企业“做大管理资产规模”的动因,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分流影响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短期内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策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其独有的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在技术上发挥风险管理与长期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势,在业务上坚持保障型与长期储蓄型相结合、加大保障成分,在结构调整方向上坚持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不久前,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对寿险企业指明了这三个方向,希望以此发挥寿险业的核心竞争力。

显然,根据监管层的思路,寿险产品仍然有待于加强其保障功能,而非一味求快和上规模,更不能以寿险产品的理财功能作为突出卖点来引导消费需求。

但多家寿险企业高管透露,随利率上升、寿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导致基金等其他理财产品热销对寿险业务产生的分流作用,哪一家企业都不能忽略体现在“规模”上的数字变化。

据国泰君安针对中国人寿2007年中期业绩给出的分析报告显示,随利率继续上升和给付高峰出现,以传统险和分红险为主要产品的中国人寿,今年上半年其保费增长速度逐步放缓,从市场份额看,从2006年上半年的49.4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6.86%。“保费增速下降趋势的扭转,寄希于投资连结险等新产品的推出和保险产品定价利率的放开。”报告如是认为。

当然,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保费总体增长速度在放缓,但内含价值较高的首年期缴保费增长了23.9%,首年期缴保费占长期传统型保险合同首年保费的93.3%,若从新业务保费收入来看,首年期缴保费从去年同期的20%上升到22%,期缴保费在总保费中的比例也从去年同期的13%上升到15%,上升了2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改善,期缴比例上升。”报告给出如是结论。

正如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所言,“中国人寿有自己的产品策略。”自1996年分业经营后,中国人寿将产品发展策略定位于风险保障型产品为主,今年再度明确以分红险为主打业务的定位。不可否认,对企业而言,这款对稳定业务发展有好处的产品,本身会随投资收益提高带来分红的提高,更不致于因利率调整形成较大冲击。

“产品是表面的,产品的背后关系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力,寿险产品利润来自三个方面,死差、费差和利差,从分红产品来看,这三差都能赚得到。”今年9月,时任中国人寿副总裁的万峰指出,万能险也罢,投连险也罢,基本上属于理财型产品,所谓死差和利差,百分百给投保人,公司能赚到的只是费差。

的确,企业之间保费规模的排名未必代表寿险产品盈利能力的表现。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和资本市场高度相关联的投资型业务,很可能因为资本市场变化导致公司业务出现起伏,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不难理解,占据国内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首先希望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消费者投资理财热的持续升温,保险企业不约而同地把投资理财产品作为抢占市场份额、壮大管理资产规模、抵御利率风险的重要筹码,这自然有其战略意图,其中“做大管理资产规模”是一个尤其关键的因素。

“资本运作能力是保险公司未来获得胜出的关键。”招商证券分析师罗毅在其关于保险行业2007年三季度的策略报告中指出,保险公司当前低成本资金规模庞大,整个保险业的总资产在今年6月份已经突破2.38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资产超过1万亿元),但投资渠道依然相对较窄。比如和发达国家相比,保险公司持股市值占比仍然过低,在资本市场繁荣期,保险公司必然加强资本运作力度。

“资本运作能力的关键并不是来自于二级市场的买卖差价,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一级市场的超额回报。”罗毅指出,当前A股上市的平均首日涨幅超过200%,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可通过资源优势获得战略入股及增发机会,超额回报会非常可观。他预期,未来两者的资本运作力度与深度,都可得到“很大的拓展”。

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寿与平安这样的“保险大鳄”,很多大大小小的保险企业都在紧盯资本运作的机遇。他们同样非常地清楚,抓住资本运作机遇,做大管理资产规模,离不开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否则,资本运作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承保业务、投资业务这两个“轮子”能否协同运转,将成为企业能否赢得未来生存空间的命脉。

因此不难理解,当资本市场处于繁荣期,基于企业“做大管理资产规模”的动因,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分流影响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短期内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策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其独有的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