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没有养老规划的概念,甚至没有为疾病、家庭财产设置保障的想法,急需保障的社会元素均由国家统一强制承保。陕西省作为新中国金融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发展至今,已形成百花争艳的保险市场格局。
保险在当年曾经多保棉花少保人
据1992年出版的《陕西省金融年鉴》记载,在整个上世纪50年代里,保险品种几乎被农业保险和财产险主宰,由于当时国家集中发展农业生产,保险多是为牲畜、农作物设计,除此之外,各类运输工具保险、物资保险也是陕西省开办最早的几类险种。据已经退休的人保老员工介绍说,50年代有为棉花承保的保险,有为猪、牛、羊承保的保险,却很少看到有专门为人承保的保险,甚至有的老百姓根本没听说过保险。
文革时期,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国的保险业被认为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国内保险业务因此停顿了20年,直至1979年国务院批准才得以恢复。1980年1月16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陕西省分公司恢复。
转轨市场经济激活普通百姓投保意识
上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最初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产生基本的人身保险,陕西地区也逐渐开始有了简易人身保险、养老金保险等仍能延续至今的保险品种。原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总经理、陕西保险行业协会首任秘书长寇汉孝回忆说,80年代,保险知识开始普及,单位开始组织职工投保各类团体险,当时的简易人身保险1元钱就能承保2000元的保额。即使这样,当时的人们也还没有自主投保的意识,买保险更多的是盲从。
陕西保险业发展到90年代后期,随着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的保险意识开始增强,医疗、养老渐渐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生活因素。加之保险行业分业经营的展开,在陕西也涌现出了诸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平安、太平洋等老资格的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自此正式分家。
险企遍地开花保险服务提升百姓生活品质
1996年,唐玉明毅然辞去大学老师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投身陕西保险行业,从最初的平安人寿业务员做起,时至今日,他已成为新华保险陕西分公司总经理。问及当年义无反顾辞职的原因,唐玉明说:“当年,我深信保险是一个朝阳行业,并相信这个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能。”“我更相信,保险是一种责任,是自己对家庭所应当承担的一种责任”。
随着陕西经济的逐步发展,保险行业已成为陕西金融又一大支柱行业。今天,陕西境内的寿险公司已达到17家,产险公司也有18家;1990年,全省保费收入才只有1.73亿元,而据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仅2009年上半年我省保费收入就已达到138.8亿元。
唐玉明说,中国保险企业已开始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而在中国100强企业排名当中,保险公司也有5家。陕西险企间的激烈竞争孕育出完善的保险服务体系,百姓将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现在,无论是为养老、疾病投保的人寿保险,还是为车辆、家庭财物投保的财产保险,只要您有风险保障的需求,保险公司都会设计打造适合大众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司都会设计打造适合大众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
保险代理人舶来之品本土也能专业化
上世纪90年代,也许您也曾遇到过上门推销保险的代理人,当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断然拒绝。“中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体制是借鉴西方成熟的代理人体制,并嫁接中国现实国情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唐玉明认为,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对保险这一新生事物的价值判断也将不断成熟,现在,各个保险公司都建立起了完善的代理人培训机制,更多更专业的职业代理人将会不断涌现,保险代理人不仅仅是保险产品的售卖者,他们更多地是充当人们家庭理财的规划师,帮助普通家庭建立更为坚实的保障基础。 本报记者 千锦
关爱生命 服务社会
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60年竭诚服务三秦父老
6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六十年光阴,却足以见证中国人寿攻坚克难、拼搏奋进、报国为民的辉煌历程。中国人寿在新中国的礼炮声中诞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汗水和责任镌刻了一幅幅民族保险业激流勇进的历史长卷。
作为全球企业、世界品牌“双500强”,作为一家占有陕西寿险市场最大份额的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60年风雨兼程、励精图治,坚持中国人寿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和谐陕西构建,竭诚在人身保险领域全面满足三秦父老的全方位需求。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党委、总经理室将带领近三万名员工,继续秉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致力于建设“实力雄厚、管治先进、制度健全、内控严密、技术领先、队伍一流、服务优良、品牌杰出、发展和谐”的寿险公司,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于三秦父老和和谐陕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