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美国从亚洲14个低成本经济体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从2021年的14.49%下降至14.1%,首次超过从亚洲低成本经济体进口的增长。这一变化似乎标志着美国制造业回流正在加速,并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一个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9年金融危机前,技术进步、交通运输成本下降、贸易投资环境宽松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跨国公司主导的基于各国比较优势与成本级差的离岸外包成为主流,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产品内分工发展。然而,金融危机后,全球供应链外延式扩张放缓,尤其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全球供应链相互依赖性暴露出脆弱性。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供应链逐渐转向安全、韧性优先,呈现本土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
在本土化方面,为缓解产业空心化困境和供应链脆弱风险,发达经济体展现出强烈本土化诉求。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颁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将供应链安全视为国家核心利益之一;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延续这一战略,通过多种手段推动美国企业将供应链迁回本土,建立具有长期弹性的关键供应链。欧盟通过《供应链法》草案,试图通过“保护性措施”推动欧盟经济竞争力回归。日本将构建安全供应链作为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增强供应链韧性。在区域化方面,随着新一代区域经济合作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全球供应链网络“北美—欧洲—亚洲”格局强化,离岸外包转向近岸外包、友岸外包。
全球供应链重构过程中,数字技术创新广泛应用于全球供应链管理,提供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有助于监控风险、促进供应链各环节协同合作。随着社会进步,对企业ESG表现关注度增加,绿色化、循环经济和社会责任成为重要选项,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球供应链重构。
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面临挑战。中国企业多以非主导企业身份参与全球供应链,依赖主导企业品牌和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全球供应链本土化和区域化趋势可能导致发达国家主导企业选择非中国企业取代其位置。已有企业选择“亚洲替代供应链”地区,部分企业将生产线迁至越南、印度,甚至回流本土或邻近地区。
全球供应链重构是长期工程,企业应做好应对:遵守国际标准规则,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避免断链;做好供应链工序,争取主导地位;加强技术创新,适应供应链变化;利用国际经济协定条款,增强供应链弹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ESG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