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数据不断超出预期,其中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且预计出口动能将在下半年以及明年继续维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以美元计算,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长率将达到3.1%,进口增长率为3.2%,全年出口增长率将达到2.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对下半年外贸增长进行了预测,他指出,尽管中国外贸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供应链中断风险、物流运输成本高企、多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动荡等诸多挑战,但随着全球制造业PMI持续扩张,美国和欧元区进入补库存阶段,未来许多周期性因素将为外需回暖带来利好。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认为,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全球南方”的新机遇,随着发达经济体总需求逐渐回落,但仍处于服务业支出向商品需求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定支撑。其次,中国出口仍然具有结构性增长,尽管欧盟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但中国电动汽车仍具有性价比优势,全球科技上行周期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出口。第三,美国大选前的抢单效应也为中国外贸发展带来机遇,美国企业可能会提前增加中国订单以规避潜在的60%关税加征。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进一步分析和阐释了中国外贸发展的背景。他指出,近年来,尽管受到美国打压,但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上全面深化,各链条的融合带来了成本效应。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转变的阶段,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融合效应逐渐显现。刘元春表示,外部环境虽在变化,但必须认识到多链融合所带来的成本效应在快速发酵,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他呼吁要继续发挥成本效应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国内竞争力,并强调中国企业在全球布局中的重要性。
未来,应更多关注控制能力、自主性、成本效应等方面,持续努力提升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