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复星国际郭广昌:我是巴菲特的学徒

2015-06-261次浏览
小新客服
收购欧洲老牌保险公司,收购法国最著名的度假村,收购美国纽约、澳洲悉尼、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的地标建筑,刚刚过去的一年,复星、安邦、万达等中国企业将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中国企业频频出手的资金来自哪里?遵循怎样的投资逻辑?又期待怎样的回报?

作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领头羊之一,复星国际昨天在香港发布了2014年业绩,并宣布复星已经成功变身“保险+投资”的巴菲特式企业。复兴董事长郭广昌、CEO梁信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详解中国企业的全球投资计划。

保险+投资 拷贝巴菲特

“我是巴菲特的学徒。”当有人要把复星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相提并论,郭广昌并不忌讳承认,复星的模式“保险+投资”正是学习巴菲特的。

投资当然要钱,钱不一定要自己挣,也不一定要去借,可以是收购而来的,比如收购保险公司。2014年,复星投资葡萄牙保险公司10.38亿欧元,但是拿到了120亿欧元的可供投资资产。而且这部分资金的成本还相当低。

根据复星发布的业绩报告,2014年,复星保险板块利润大幅增长,保险浮存金规模超过千亿人民币(其中权益可投资资产人民币798亿元)。目前复星的保险板块已经包括了复星葡萄牙保险、永安财险、复星保德信人寿以及鼎睿再保险。2014年下半年至今,复星又新投资了专注于特种险的全球性保险公司Ironshore以及拥有丰富劳工险业务经验的美国财险公司MIG。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复星旗下保险板块总资产规模已超过人民币1130.85亿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达到34.8%。在Ironshore 和MIG顺利交割后,这一规模比例预计还将进一步提高。“保险已成为复星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并对复星整体营运和盈利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郭广昌表示。

复星的模式是一批中国企业从产业资本变身投资集团的代表。平安,安邦同样动辄几十亿在海外市场上并购,人们惊讶他们的钱来自哪里,猜测“有这样那样的背景”,而从财务报告来看,保险资金是这些中国企业相继出海的主要动力。

利用错配的机会投资

“我最不相信的一句话就是,低风险一定低收益,高收益一定高风险。”郭广昌说,机会就在错配中产生,有能力的企业就能在其中发现机会。中国资金成本高,欧美资产价值、融资成本都比较低,这就是最好的机会。从财报来看,受到欧洲整体融资成本较低的影响,复星葡萄牙保险公司的保单负债成本2014年为3%,但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8.4%,鼎睿再保险的保单负债成本为1.2%,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6.6%,回报率差成为复星利润的新来源。

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本的息差来盈利,说起来简单,但是欧洲、美国对保险行业有严格的监管,中国对于海外资金流入也有限制。如何盘活全球资金,是一道不容易的题目。“在复星的架构中,保险资金是血液,度假村、奢侈品等都是内容,而地产等是载体。”郭广昌说,复星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海外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实现复星系企业的互相融通,将这些企业带到中国,改造国内的产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分享中国市场的增长。比如刚刚完成收购的clubmed度假村,就对复星今后在蜂巢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轮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中,利用国际品牌来发展自己的例子相当多。比如万达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影院AMC。

管住钱很关键

跨国投资成功的例子很多,失败的例子更多。日本人当初几乎买下了大半个曼哈顿,现在几乎没有剩下的,中国人在海外收购也有赔钱回家的。如何规避风险是摆在中国投资者面前的一道题目。

在复星内部有个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复星葡萄牙保险公司的,复星实际上只派了三个人到葡萄牙参与管理,一个是财务总监、一个是副财务总监、还有一个是联络人。“我们的收购与其他企业不同之处,就在于要发挥原有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积极性,14年,复星斥资53亿美元投了15个项目,不可能每个项目都自己管理,必须依靠原有团队的能力。”梁信军说,复星在海外收购的时候,都会利用当地的平台公司,由这些企业来运作,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另一个例子,来自复星收购的日本地产基金IDERA,通过这家企业,复星顺利地收购了东京的花旗银行中心等两个日本物业,并将其入住率从32%提升到76%,提高了净资产收益率。

除了管住钱,复星另一项控制风险的办法是设定“警示线”。“如果投资的项目低于预期的15%,那么就要亮红灯了。”梁信军透露,公司对于亮红灯的项目或者抛售走人,或者派人前往提升盈利能力,更换管理层。幸运的是,复星海外投资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差错。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