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前5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8686亿元,同比下降14.6%。其中,出口下降2.3%,进口下降21.5%,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至3500.8亿元,同比减少2851.5亿元。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快,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3.3%,提升9.3个百分点。
2019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逆差2146亿美元,与集成电路、石油成为我国前三大贸易逆差项目。自2010年起,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在不断扩张的同时,服务贸易逆差一直持续扩张,主要来源于旅行、运输、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服务行业等。今年前5个月,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中国出国旅行人数大幅下降。
实际上,出现上述情况只是短期疫情因素造成的。从长远角度看,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仍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大力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附加价值高等特点,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升,服务贸易规则已成为区域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中各国极为关注的部分。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服务出口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强,服务贸易逆差还比较大。面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在中国国际收支未来可能面临较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大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实现贸易结构的平衡意义重大。
随着全球经济转型的加速,特别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使得各国都在强化优先采购本地商品以刺激本国经济的策略。未来,中国制造的货物与商品的贸易顺差将进一步缩小,而中国在石油、粮食、芯片等高端设备、零部件等领域的刚性需求较长时期内将维持增长。因此,进一步缩减服务贸易逆差的增长幅度对保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巩固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多举措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和后劲,从而有效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调整优化服务贸易的监管模式,通过在金融、财政、税收、便利化等诸多方面的“放管服”改革来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自贸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等制度安排带动服务贸易发展,出台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来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领域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完善服务外包相关法律和制度。
建立服务外包信息平台和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完善和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和执法需要时间,但必须认识到这是服务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最核心动因之一。
针对旅行、教育等持续增长的需求,国内旅游业在降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主动增加旅游景区免税店的数量,努力实现海外购物向国内的逐步转移。在金融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改变海外购买保险规模较大带来的资金外移。提升中国文化,让更多中国文化产品成为服务贸易的重点内容,是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和中国对外贸易“硬实力”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