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

2024-04-03305次浏览
小新客服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的消息透露,2023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不断提高。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企业2023年用于自主品牌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是用于代加工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的两倍多,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显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副局长、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目前,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过七成,数量超过300万件。为了更好地了解专利产业化状况,相关部门连续16年进行中国专利调查工作,最新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持续提高。企业的专利产业化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1.3%,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其次,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更高。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7.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19.5个百分点。第三,专利品牌综合运用发挥“乘数效应”。2023年,我国企业用于自主品牌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是用于代加工产品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平均收益的两倍多,专利与品牌综合运用效益更加显著。最后,企业产学研合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中,针对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的比例最高,达到56.1%,表明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专利产业化率体现了将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我国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反映了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日益显著,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此外,提高专利产业化率有利于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是“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施工图,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运用取得新成效、服务达到新水平、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的“四新”目标,并从创造、运用、保护三方面提出了8项预期性指标。葛树介绍,根据最新统计监测数据,规划指标总体符合预期,其中,4项指标已提前实现,分别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和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2项指标进展快于预期,分别是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但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需求相比,实际效果仍有一定差距。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表示,要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持续提升国产品牌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培育更多的“国货潮牌”,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衡付广介绍,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旨在有效发挥知识产权的功能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做好专利工作、商标工作、版权工作、地理标志工作到数据知识产权工作,都是为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而努力。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助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主要开展了完善制度、强化保护和促进运用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完善制度,促进数字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更好促进数据的合理流动、充分运用、有效保护。试点工作已在全国17个省市展开,试点地方接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超1.3万份,颁发证书超过7000张,广泛应用于制造生产数据、销售消费数据等领域,企业为主体占比超过90%。其次是强化保护,助力数字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新领域专利审查规则,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加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治理,推动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最后是促进运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支持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导航,优化专利布局,健全数字产业知识产权运用平台,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融资。以浙江省为例,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过22亿元,为促进数据流通、支持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优势,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知识产权政策工作的重点。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