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业内思考:营销员为何如“流水的兵”

2011-05-160次浏览
小新客服
  不到一年,实验结果出来了,没有成功。现在新华人寿已经把专业保险代理公司的牌子摘掉,营销员重新纳入保险公司的旗下,迈出的步子又收回了。  其实,开局便注定了结果,“准员工制”难以结出好果,说这话并非事后诸葛亮。只是当时试点工作被推着走,没...

保险主体增加,给营销带来最大的冲击就是人员的稳定问题。流动率高一直是营销的特征,保险公司从未停止过增员,以弥补自然流失造成的缺口,有意争夺更让流动雪上加霜。保险机构成立后,急于在短期内交上一份好看的答卷,对营销人才“求贤若渴”,为拉到人才不惜重金,营销员一下子处在了卖方市场,拥有话语权。

  在外力作用下,流动加速,有的地区跳槽率达到70%以上,不少营销员从中看到了机会,不停地跳槽,每跳一次身价便涨一次。营销团队不稳定,保险公司的管理无法落实,业务发展的持续性无法保证,规范营销发展措施成了水中月。

  于是,稳定成为营销压倒一切的问题,保险公司不希望自己的营销员流走,开始制定措施,上演人心防卫战。

  当然,前提是营销体制不能放弃,只能在此基础上改良。营销体制推动寿险的发展,有其他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体制灵活,营销员的收益与业务量挂钩,多劳多得,形成很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成本较低,营销员的底薪少,这使得保险公司可大量招聘营销员,开拓广阔的保险市场。

  优势与劣势相伴相生,营销员待遇差,在保险公司的地位被边缘化,根基不稳,人心浮动,如浮萍般,稍有风吹便容易流动。

  有保险公司便希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一些变革应运而生,“准员工制”在此背景下产生,承载着改变营销人心不稳的重任。

  去年7月,新华人寿在云南和重庆建立专业保险代理销售公司,营销员转身一变,成为“准员工”,与正式员工还是有区别,每月有300元到1200元不等的底薪,也有其他社会福利保障等,还将允许公司高层或优秀员工持股。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12年营销模式的颠覆,并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前景:营销员有了基本保障,就能稳定下来,再也不是边缘化的人,营销员的稳定性问题由此得以解决。

  对于新华的这次创举,其他公司都瞪大了眼睛观望着,如果成功会紧步跟上,因此,这次试点不仅仅是新华人寿一家公司的,更是全行业的。

  不到一年,实验结果出来了,没有成功。现在新华人寿已经把专业保险代理公司的牌子摘掉,营销员重新纳入保险公司的旗下,迈出的步子又收回了。

  其实,开局便注定了结果,“准员工制”难以结出好果,说这话并非事后诸葛亮。只是当时试点工作被推着走,没有考虑周全而已。专业保险代理公司的营销员领取底薪,按照规定提成,无疑转化为一种变相的大锅饭。

  羊毛出在羊身上,营销员的底薪来自佣金,既然有底薪还有福利,那么每笔业务提取的佣金肯定不如以前丰厚。那些业务量大的营销员收入减少,他们对此不忿,却没有办法,只能另谋出路。而那些业务能力不强的营销员则喜欢这种机制,反正有底薪,干多干少一个样,愿意留下来。

  最终,专业代理公司成为一个奇怪的筛子:把有能力的人给筛下去了,剩下了产能不高的人。人心虽然稳定了,可代理公司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实质上,专业代理公司的业务量下滑、展业成本提高、营销员流失未被有效遏制,在一两个月时间里,就有近30%的人走掉。

  改革不但没有稳住队伍,反而成了优秀人员离开的加速器。

  代理公司的优势在于面对多家保险公司,险种齐全,方便消费者挑选。然而专业代理公司的经营内容没有变化,只代理东家的产品,不能体现代理公司的特色,这是劣势。

  可是,即便专业代理公司销售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又如何平衡与东家保险公司的关系呢?或者干脆成为一家地地道道的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司从中抽身,不过现在看来,代理公司的竞争力并不如保险公司自有营销员。

  这些问题不解决,准员工制的改革只能停下来,稳定性仍然会束缚营销的发展。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