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忠兴镇兴合村村医宋文卓来到卫生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AI(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这是他近段时间养成的一个新习惯。
卫生室刚开门,年近九旬的村民涂婆婆便在老伴的陪同下前来看诊。宋文卓一边询问症状,一边将病情输入系统,然后点击AI辅诊按钮,系统迅速与拥有海量多发病、常见病等病例的国家核心知识库对接,通过提取和分析患者的历史病历信息,给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诊断建议。宋文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涂婆婆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随后,系统根据医生的选择,给出了推荐用药,列出推荐依据、检查建议等。宋文卓参考选定治疗药物,让老人先吃药观察。
在宋文卓看来,AI辅诊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病例,降低误诊漏诊风险,看病用药也更加安全放心。
AI辅助诊疗系统在绵阳市游仙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是我国推进“AI+医疗”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进“AI+医疗”的发展。
多名业内人士和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疗领域已经成为探索AI应用的重要场所,助力患者就医更加便捷,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未来AI辅助诊疗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但也需要警惕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
多地上线AI辅诊,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后,医生提醒可在系统预约检查时间,让患者更便捷地完成所有检查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推出了“AI智慧门诊”,涵盖智能分导诊、智能加号等功能。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数字健康人“安诊儿”可以陪伴患者就诊。北京友谊医院的云知声门诊病历生成系统帮助医生提高录入效率。
然而,AI+医疗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线上医疗问诊、购药平台存在本末倒置、审核环节虚设等情况。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算法歧视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为了切实保障患者权益,专家建议从法律和政策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化完善,建立健全医疗人工智能法律框架,强化算法监管,明确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完善医疗大模型的管理办法,确保医疗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对线上医疗问诊平台的监管也应加强,明确责任分配,避免出现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