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

医保卡犹如购物卡 管理部门称此行为属违规

2012-04-280次浏览
小新客服
身边的要点越开越多,而药房里可选购的商品也从药品拓展到食品、化妆品。要点各种会员积分促销活动,令不少持有医保卡的市民各取所需,流连忘返。

“医保卡也就一点钱,拿来看门诊有时候都不够,存着利息也很低,不如花掉买些有用的东西。

”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刘小姐在某药店对记者坦言。据记者了解,目前持医保卡到药房购买“杂货”现象越演越烈。而医保卡设立的初衷,是帮助普通百姓储存一笔“保命钱”以备不时之需,但实施以后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对此,广州医保中心何主任表示,持医保卡买杂货或者套现都是违规的行为。有专家学者建议,将医保卡个人账户一起纳入到社会统筹里面去,社会统筹以外的门诊费用,则采取自付或者报销的方式。

现象:刷卡买杂货很普遍

“每次去药店买药,都能看到师奶们大包小包拎着一大堆食材,排着长队去刷医保卡,她们买的都是冬菇、油米等,根本就不是去买药”,读者林先生向信息时报反映道。

时下,在羊城各大药店,药类和非药类商品混合经营的现象非常普遍,记者走访了羊城各大药店,发现几乎所有的药店均有售卖非药类周边产品,比如蜂蜜、花茶、牛奶一些养生食材,甚至是洗面奶、脱毛膏、纸巾等一些日杂用品,有的药店还利用这些非药类商品来做促销。尽管美容、减肥项目的非处方药不在医保卡消费的范围内,但市民使用医保卡来购买食材、保健品的现象却很普遍。

利用市民这种提前消费或急需取现的心理,药贩子就钻了空子,曲线从市民手中购得低价药,折成低于药价的现金返还给市民,导致“医保卡套现”的现象屡禁不止,更成了一个难以监管的“顽疾”。由于医保卡的资金系个人财产,持卡人有自由支配的权利,加之药店对划卡人的身份难以一一甄别,医保卡套现的行为仍然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今年2月初,广东省新出台政策,进一步扩大医保卡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规定医保卡可以“全家用”,买药体检看门诊住院均可刷卡。有专家认为,此举体现了“同舟共济”的精神,可以突破职工医保用个人账户支付门诊医疗费用,居民医保自付门诊医疗费用的保障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医保的受益面,而且可以使医保由“保大病、保住院”的单一模式向“门诊、住院保障兼顾”的全面保障模式转变。不过,在政策放宽前,实际上已有市民持他人医保卡去消费,医院和相关定点单位也没有人去追究刷卡者的身份。

管理部门:医保卡买杂货属违规

记者踩点看到,在广州,部分药店对顾客滥用医保卡的行为没有阻止还加以配合,但一些管理较为规范的药店就不存在这个现象。

对于市民持医保卡买杂货或套现的现象,广州医保中心何主任表示,从政策的规定来看,医保卡原则上只能支付基本医疗范围的处方药和OTC;政策还规定,参保人只有符合出国、退保或者异地安置等条件,才能按正常程序将医保卡个人账户提现,根据这两条政策来看,持医保卡买杂货或者套现都是违规的行为。

“这个问题也反复强调,但防不胜防。”何主任坦言,相关部门也已采取了措施来规范这种行为。这些措施包括,医保中心和药房建立了协议,规定医保卡不能滥用,医保中心还会定期对药房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药房允许消费者滥用医保卡变相购物的情况,将视不同程度对药房进行警告、暂停或者撤销医保定点资格。此外,医保中心还要求药房摆放药品和非药品区域必须分开,避免顾客误会。

“医保卡的规范使用,主要还有赖于药店和参保人的自觉性。”何主任提醒市民,要珍惜医保卡里的资金,为自己以后提供保障。“每个人都有看病、住院的需要,这是迟早的事情,即使现在医保卡里的钱不多,但钱总是在积累,累积久了保障程度也增大,有的人已经有好几万的资金,将医保卡的钱花光或者打折变现都不合算。

市民:买药有剩,看病不够

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刘小姐对记者坦言,自己就曾经用医保卡去药房买过“不是药的东西”,比如一些菊花茶、玫瑰花花茶,去药店买这类东西的主要原因是“药房离家近,不用使用现金,而且医保卡里的钱没怎么用过”,尽管最初每个月只有60元入账,但近两年累积加上工资的提升,刘小姐医保卡个人账户也积累了1000多元,“反正拿医保卡去医院消费又没有打折,存在账户里,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整整存了一年利息也仅为6.7元,所以即使不急着用掉,这笔钱放在卡里也没有什么作用。”刘小姐索性将医保卡拿去买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和用品。

调查中还发现,市民急于花掉医保卡里的钱另一原因,就是“医保卡买药看小病花不完,到医院看大病却不够花”。由于累积期限短,年轻人的医保卡里的个人账户余额不多,往往不够用来“保命”,甚至连看一次门诊都不够。刘小姐曾因为一次感冒到医院看病就花掉了几百元,把本来余额不多的医保卡刷到爆。

据了解,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只占个人基本工资的2%,对于一些基本工资低的个人来说,每个月打入医保卡个人账户的钱只有几十元,一年下来,医保卡个人账户的资金只有寥寥数百元。

相对于一些师奶和年轻人喜欢刷爆医保卡的行为,读者宋先生却十分不解,他认为这是花掉自己的“保命钱”。“医保卡里的钱本来就不多,花掉了就没有了,将来看病怎么办呢?”宋先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打死我都不会动用医保卡里的钱。”宋先生说,自己有一个叫老徐的朋友已年过半百,晚年的光景也不是很好,一次老徐看到医院门口贴的信用卡套现的牛皮癣广告,就将医保卡里累积了几十年的钱全部套现,“一共套出了几千元”。但不幸的是,老徐后来得了大病,连看门诊的资金都没有了。吸取了朋友的教训,年过半百的宋先生决定坚决不动医保卡里的钱。“虽然数额很小,每个月只有几十元,但日积月累,累积几十年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学者:将个人账户纳入统筹

部分学者认为,医保账户的存在还是能起到累积医疗资金的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医保卡本身的设置就是一个错误,解决不了问题。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薛新东博士认为,设立医保卡的初衷和养老保险账户一样,希望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但设立后却达不到最初的目的。

薛博士指出,从账户资金的用途来看,养老账户的设立是可行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步入老年阶段,都需要用到这笔钱。但每个人生病却是不可预知的,疾病的发生并不确定,尤其是年轻人,发病的几率更小,所以年轻人几乎很少有机会用到医保卡账户里的资金。对于医保卡账户的资金如何使用,市民缺乏选择权,因为医保卡只能到定点机构的门诊、药房、医院买药或看病。同样是100元,医保卡账户里的钱,远远没有100元现金起到的效用大。因此出现“与其放着不用,还不如将医保卡的钱‘贱卖’”的现象就不出奇了。

“作为一个营业机构,药房也有它的盈利需要,目的是让消费者多刷卡,多花钱,因为非药类商品存在它的市场需求,药房自然不会纯粹卖药品。”对药房的销售进行监管,恐怕也难以治本。首先,药房售卖非药类商品的行为,只要得到工商部门的允许也是合法的,消费者用医保卡去买非药类商品,纯属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法律没有作出硬性限制。其次,监管需要花费社会成本,而且监管的效应也是暂时的,一旦监管放松,药房又开始售卖非药类商品,可谓防不胜防。

薛博士建议,个人医保账户管理的社会成本也不小,又没有达到既定目的,不如取消个人医保账户,将个人医保账户中占个人基本工资2%的资金,一起纳入社会统筹里面。在社会统筹之外,门诊费用采用自付的方式或纳入报销的范围。

何主任表示,将个人医保纳入社会统筹的观点由来已久,这也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目前,政策也在逐步完善,用于医保个人账户的社会经费将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医保社会统筹资金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放宽,在门诊的一些特定项目,比如慢性病项目等,都能从社会统筹资金中支付。

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风险需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