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卖烤豆腐为生的贵州农民工杨美学拿出了自己的8万元积蓄,创办了一家养老院,照顾老无所依的农民工和孤寡老人。9年来,杨美学的敬老院先后接纳210余名老人,杨美学亲手为其中的88个老人养老送终。
养老院接纳的既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也有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收费则视家庭情况而定,从每月三四百元元到一千元不等。对那些没有能力支付费用的老人,养老院也不拒绝。
杨美学的善心和义举并不是首次被媒体报道,从过往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杨美学得到了不少热心人士、公益组织的支持。但是尽管有这些力量的帮助,9年多来,养老院运营的也非常艰难,直到2013年,养老院才取得合法资质。
可以说,杨美学是举全家之力来办这个养老院。他们所帮助的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杨美学及其家人与他们帮助的对象又处于同一阶层,这种弱者帮助弱者的故事尽管也让人感到温暖,但温暖中却透着酸楚,感动中带着沉重。
如果说2个多月前,河南康乐园养老院那场让40多位老人丧生的大火以一种极端激烈的方式把当下中国的养老问题撕裂开来,那么农民工杨美学开办养老院则温柔地将这个问题摆在了世人面前。巧合的是,康乐园的创办人也是一位农民。
农民工创办养老院的背后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越来越沉重的养老压力。如果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通行标准,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2000年就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也就是说早在15年前,我国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全世界每4个老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人并不是一句戏言。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未富先老”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养老制度建设较晚,发展不成熟。在加速前进的老龄化社会面前,养老制度更加显得猝不及防。一方面是政府再强大也无法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从简政放权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更多的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而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在参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制度保障乏力、资金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等困境。在当下,民办养老院的发展严重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
不能否认杨美学和他的家人也是社会力量的一种,但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他们能够承担的责任有限。由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担起本应由政府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养老重担显然不应该是社会常态。这样的养老院就算取得了合法资质,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专业人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仍然可能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在老年人居家照料、医疗护理、心理矫正等方面也都可能存在很多欠缺。
就我国养老制度的整体状况而言,政府确实应该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上有更积极的作为。
对于社会来说,对老年人生活的全面安置是一项展示国家发展实力的举措,而人们也必须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做好保障,如在年轻时就选择长期的寿险产品,以防止老无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