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高和小杨是一对“80后”的小夫妻,两年前小两口在双方父母的全力支持下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婚房,所借的40万元公积金贷款由小两口负责偿还。小两口每月税后收入合计8000多元,剔除每个月月供2500多元,还剩下5500元作为日常生活开支,其他福利以及年终奖加起来也有1万元左右。今年年初,小两口迎来了一名家庭新成员,女儿的出生给家庭增添了不少欢乐,但也使得夫妻俩的生活压力陡增。平日里女儿由小杨的父母来带,帮助小两口减轻了一些压力,小两口补贴给小杨父母每个月1500元。
小两口对未来感到非常焦虑,目前为止两人连一点积蓄都没有存下来,就连女儿的养育都要依靠父母,然而父母终有不能依靠的一天,两人退休之后就只凭社保的那点养老金,又如何能够安然养老呢?
香港注册金融分析师/赵志敏
都说“80后”是最辛苦的一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他们,错过了公费的大学教育,没赶上大学毕业分配、更没搭上低房价的时机,面对“8-4-2-1”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他们又身处在“2”的位置,夫妻两人可能要面对8位祖父祖母一辈、4位父母一辈的赡养责任以及1个孩子的抚养压力,此外还要面对自己退休后如何养老的问题,这粗粗算来就已上百万的资金缺口确实是让人不焦虑都难。
案例中,小高和小杨就是这么一对普通的“80后”夫妇,背负着房子、孩子和养老的三座大山。尽管单位都有缴纳社保养老金,但社会统筹的养老金毕竟十保九不足,不能作为日后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面对脚下几十年的未知之路,总也逃不开一种深深的迷茫和不安全感,究竟该如何从这座迷宫中找到出路呢?
养老目标规划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才够?对此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有的说是100万,有的说300万,还有的甚至说1000万都不够养老的。其实这个数字每个人都不一样,要视城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个人健康状况差异等因素而定。
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养老金筹备,那么退休之后收入锐减势必需要节衣缩食,而比较理想的养老生活是退休前后的生活水平相差不大,通常我们会以“养老金替代率”作为衡量标准。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如果养老金替代率能接近于100%甚至大于100%,那就是非常理想的养老生活了。
假如说小高60岁退休、小杨55岁退休,以略高于平均寿命的85岁来估算,假使每人日常月均开支3000元的话,那么小高需要至少筹备养老金90万元,小杨需要至少筹备108万元。但是这样的估算是十分不准确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假设通胀率每年为温和的3%,那么实际上小高需要养老金约113万元,小杨需要养老金约173万元。退休之后身体状况也逐年趋弱,相应的医疗费用也会逐渐增加,如果考虑进这个因素的话,那么小高和小杨夫妇俩至少还需要再筹备20万元。这样算下来,夫妇俩在退休前大约需要筹备300万元的养老基金。
习惯强制储蓄
很多人会误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不同财富阶层的人都需要理财,只不过资产配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低收入人群的理财关键词是“强制储蓄”四个字。
在理财行业有两个十分著名的公式:支出=收入-储蓄,储蓄=收入-支出。从数学意义上看,两个公式完全相同;但从理财角度看,却有天壤之别。第一个公式表明每个月收入拿到后,先满足储蓄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多余部分看菜吃饭、决定支出多少;第二个公式是先满足各种支出需求,然后再去储蓄,存多存少完全取决于兜里还剩多少钱。
从财富积累角度说,第一个公式一定能战胜第二个公式,其精髓要义就在于强制储蓄。小高和小杨夫妇结婚两年多来一点钱都没有存下来,事实上他们俩也并不属于滥花钱的“月光族”,只是运用了第二个公式,如果改成第一个公式的话那么就能有所改变。小高和小杨夫妇俩税后月入8000多元,剔除刚性支出公积金月供2500多元、贴补小杨父母的1500元,每月还剩下4000元左右,如果改变理财习惯,每月夫妻俩拿到工资后即强制储蓄1000元,平时略加控制一些日常支出,生活质量不见得大幅降低,但是一年下来却能积攒12000元。
低收入家庭不太适宜配置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类似炒股票或是股票型基金尽管潜在回报较高,但一旦市况不好损失也会比较惨重,对于那些本身就是一点一滴抠牙缝省出来的保命钱而言,安全性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最适合小高夫妇的理财渠道和方式主要还是银行储蓄以及债券型开放式基金。夫妇俩毕竟还比较年轻,可以适度配置一些风险可控的投资产品,比如说二级债基,主要投资领域是债券等低风险产品,也会有不超过20%比例的股票投资,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分享到一部分牛市的成长收益,当市场行情低迷的时候,可以有效控制损失。在比例设置上,可以考虑一半转为三个月或是半年期定期存款,另一半转投二级债基。这样一方面强制投资,另一方面也在夫妇俩的家庭资产中合理配置了低风险资产以及无风险资产,兼顾理财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理财都是有惰性的,之所以强调一领到薪水就先把该存的钱给存了,是因为如果拖延个几天或是几个礼拜,就很有可能不知不觉把钱花掉了。所以夫妇俩不妨将工资卡申请办理自动转存功能,设定每个月的发薪日为活期转定期的转账指定日,另外再申请一个二级债基的基金定投,定投扣款日也设置为发薪日,这样就起到了强制储蓄和强制投资的作用。假以时日,夫妇俩一定会欣喜地发现账户上的数字悄悄地变大了。
个人养老保险
我们都知道通常单位都会为员工缴纳“四金”,这“四金”指的是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由单位和个人各承担一部分。
其中的养老保险金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三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金是指第一种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金额非常有限,退休后仅仅依靠养老保险生活品质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因此,想要安心养老就必须在退休前积累足够的现金,必须补充一定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小高和小杨夫妇每年有1万元左右的年终奖和福利,可以用来购买一些个人年金保险和人寿保险,尽管保险金额不多,但是积累几十年的时间,退休后就能变成可观的补充养老收入来源。
年金保险和人寿保险侧重的保障点不同:年金保险是基于寿命的不确定性而设计的,可以避免因寿命过长而导致没有足够的生活费用来源;而人寿保险是为了积累一笔资金,避免因早逝而导致收入损失。因此,夫妇俩选择产品组合要把解决风险保障作为购买保险的出发点,可以将两种保险配置各一半比例,尤其是当预算有限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家庭的基本情况,尽量避免功能上的重复,比如说夫妇俩已经买了基金,就不要再购买分红险或是投连险。
一般来说,年金险和人寿险都是作为主险,在主险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用好附加险,附加险主要包括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附加险是对主险保险责任的补充,只有在购买主险后才可以购买,从而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利、方便搭配。小高和小杨夫妇俩可以配置一些疾病或医疗保险作为附加健康险,以保障在保险期限内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导致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时,保险公司予以补偿或提供医疗服务。
也有一些健康险是以主险形式存在的,这样的保障期限会更长、保障力度会更强,不过由于夫妇俩收入有限,在目前情况下还是考虑以附加险的形式覆盖基本需求即可。
隐性财产来源
现在的“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是意味着也许他们当下财富积聚不多,但是作为家庭的唯一继承人,有可能在将来获得一定的遗产收入。从目前的家庭财产结构来看,房产基本上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以一对普通的“80后”夫妇为例,夫妇俩自住一套房产,日后从各自的父母那里再继承一套房产,名下就能拥有三套房产,这也是最大的“隐性”财产性收入。
假设若干年后,小高和小杨夫妇也通过继承有了三套房产,那么实际上他们有两种方式可以改善退休后的养老生活。
一种是将多余的房产出租,每个月收取固定的租金作为养老金的补充,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花费一定的维护精力,随着年龄的日渐增大会逐渐感觉力不从心,况且单一的房产财产形式也锁定了家庭过多的流动性,老年人面对突发事件的概率较高,对流动性的要求也会高于年轻人,因而保持一定的家庭财产流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将房产卖掉后变现,然后将这部分财产投入低风险领域投资,比如说银行存款、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债券基金等等,也可以将其中不超过10%的部分投入较高风险的领域,比如说直接买股票或是股票型基金。对年纪大的人而言,投资品种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三种以内,否则容易健忘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海外,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倒按揭”,又称为住房反向抵押按揭。“倒按揭”是将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或是保险公司后,由银行或保险公司每月付钱给抵押人,待期限到后房子的产权自动归属给银行或是保险公司。“倒按揭”业务目前在国内尚不成熟,只是在两三年前曾经被提出并试点过,但后来由于种种条件尚不成熟故而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推广。房产毕竟是现今老百姓手中最值钱的资产,也占据了家庭资产中绝大部分的比例,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养老资产高流动性的需求,会促使“倒按揭”在未来的10-20年被更广泛地接受。尤其是如果高额遗产税推出的话,那么与其由子女缴纳60%~80%的高额遗产税继承房产,还不如让老人们申请“倒按揭”及早套现,不失为一种较优的理财方式。
做好职业规划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保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转型期,21世纪更需要的是掌握高新技术和知识的专业型甚至复合型人才,因而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当属教育和职业投资。对于“80后”的人群来说,目前最多也就不过而立之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成长期,完全有精力和能力多参加一些自学或培训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可以为今后更宽阔的职业空间打下必需的基础。
小高和小杨夫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征制定一个三年教育规划。教育规划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学历学位方面的提升,二是专业资格证书方面的提升。比如说如果是本科学历的话,可以利用三年时间攻读一个在职研究生学位,也可以参加一些和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班,获取相关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很多单位都有一定的员工培训费用预算,在选择培训课程时尽量与单位所鼓励支持的方向保持一致,这样在考出证书时还能获得一定的培训和考试费用补贴。对于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人群来说,也并不适宜“逢证必考”,这是一种资源浪费,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先要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个清晰的蓝图,再确定发展路径,沿着职业规划前行。
手里握有大把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专业资格证书,尽管可能并不一定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但至少能为他争取到更多潜在的机会,无论是晋升的机会还是跳槽的机会还是转行的机会,抓住其中一个可能就会彻底改变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