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龄社会加速袭来的时候,能否给自己存一份丰厚的养老钱?
这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少子化则会让家庭养老挑战更大,个人的养老积累会成为决定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必须从年轻时开始就多渠道地为养老作准备。这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金融机构加入到专业化的养老金管理中。
消费养老金合格计划是民间力量探索积累个人养老金的一次尝试。个人通过参加消费养老金合格计划,将零散分布的银行卡积分、通讯积分、里程积分、线上电商积分、线下商户(如百货公司、超市、餐饮连锁等)积分等转换为个人的消费养老金,进行基金制养老金积累。
虽然这些积分能够折算出的养老金是小钱,但积分会伴随消费者一生的消费行为。消费养老计划将原本大量犹如“鸡肋”的消费积分、返利、折扣转化为每个人都直观可见的额外养老金,并且利用货币基金产生复利收益,在退休年龄到达到后一次性领取。
消费养老金合格计划本质上是一种小型的个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根据用户自愿的原则,借鉴企业年金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由国内一线的基金公司,银行担任受托人,投资人和账户管理人,其目的是开辟养老金的新来源,解决用户碎片化的利益。
在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杨燕绥看来,对于刚刚起步的消费养老金合格计划,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风险,但它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基本养老保险过高的费率不仅挤占了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养老保障的空间,也挤占了民众个人为自己进行养老储蓄的空间。民间只能寻找像消费积分这类“夹缝”来进行养老积累的探索。
在过去20年间,“基本养老+企业年金+个人储蓄”这一世界银行所建议的“三支柱”模式,已发展成为基本养老金保险一家独大的局面。
直到今天,城镇参保者每月工资的8%都会纳入到个人账户。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笔本来是存给未来的钱成为一种账面的存在,实际用于向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回归了现收现付制度。当时已经预感到在未来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到2014年,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超过3万亿。
8%不是一个小数目,等于参保者把一年中一个月的工资交给了养老保险基金,参保者所上交本来是一笔长期储蓄能够产生复利的资金,如今却由于钱“并不存在”,政府只能按照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记账,实际上却没有达到为未来储蓄养老金的目的。
个人养老积累不足的局面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很多先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以未来弥补养老金不足的必备之举。在一些建立个人养老账户的国家中,年轻人每缴纳100元养老金税费,会有60~70元进入个人账户,再加上国家税收减免、雇主配款和投资收益等收入,年轻人有了看得见的实惠。
杨燕绥说,只有制度有了足够的吸引力,年轻人才愿意缴纳养老金税费。
个人在养老上的资金积累是中国实现“未备而老”到“有备而老”的关键,政府、企业和个人,官方和民间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开发出更多像消费养老金合格计划这类规范的养老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接受世界银行的建议建立起“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体系,个人账户积累对缓解养老危机的重要性。否则,一旦年轻人对养老金计划信心不足,大量选择非正规就业,必然会加大未备而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