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到本月为止,上海在全国首创的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改革已满一年。改革试验田浦东新区昨天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浦东已有35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与率达99.8%,实现了应保尽保。人均筹资水平1080元,筹资总额达3.8亿。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以往水涨船高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明显控制。
去年8月1日,浦东新区正式启动该项改革。所谓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改革,是指新区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依据当年度筹资水平、补偿方案调整等因素确定支付费率,结合服务人口数量和上年度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实际发生情况,按季度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付费用,预付费用覆盖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费用中新农合基金应支付部分,年终清算。
启动改革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成为费用的管理者,在总额“按人头支付”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医药费用结构,实打实地减少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支付方式改革体现出经济杠杆及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医院主动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浦东新区卫生局局长孙晓明表示。
改革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参合农民的守门人,既管健康,又管费用。每个社区家庭医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病人的看病费用实施总负责,不仅管镇村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费用,还要对病人转诊到二、三级医院门诊、住院的费用进行管理。据统计,改革前的去年1至7月,浦东新区新农合基金支出与2011年同比平均上涨16%、环比平均上涨11.5%。而在8月份启动改革后,8至12月基金支出同比下降0.2%,环比下降2.1%。仅半年,新农合基金就节约了700余万元。为了奖励家庭医生“管账”的成效,去年终,浦东新区财政一次拿出100多万元,奖励了为此项改革作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医务人员。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年7月31日“按人头支付”的数字来看,改革的形势继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预付指标为2.96亿元,实际支出约2.87亿元,支出占比96.86%,与去年预算相比,节约了3%,约达1200万左右。
改革的另一项成效是,村医、社区医生从“坐堂等”到“走出去”,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改变。医生不仅要为农民看病,还要了解病人在二、三级医院诊治的情况,让病人“出得去、回得来、留得住”。据悉,新区参合农民平均补偿比例,原先平均补偿不足50%。目前,农民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就诊,门诊补偿比例分别为80%、70%、60%、50%,住院补偿比例为80%、70%、50%,住院补偿平均达到70%以上,补偿最高限额为20.5万/人/年。
改革后,患者的就医流向出现了明显变化。仅2.77%的病人小毛小病去三级医院,38.64%的人习惯在村卫生室就诊,社区卫生中心病人占比为44.05%,就近看病、社区就医成为普遍选择,农村人口的常见病、多发病留诊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中心的比例高达82.69%。
不仅实现了医生进家门服务群众,也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就医,放心就医的和谐环境。浦东新区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改革的成功除了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福利外也给其他省市的医改推进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和参考。